《炎黄春秋》曝晚年胡耀邦郁闷盼六四平反

【新唐人2011年12月19日讯】(新唐人记者常春综合报导)近日出版的《炎黄春秋》第12期刊载了已故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政治秘书刘崇文的6000字长文《胡耀邦最后的日子》。文章披露了胡耀邦去世前的部分生活细节,称胡耀邦非抑郁,希望中共高层对六四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他认为,民主浪潮是世界性的,谁也无法阻挡。

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日子

刘崇文的文章披露,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日子,是在思想极度郁闷的状态下度过的。一是对“生活会”上的许多不实之词和无理责难,感到不公平、不公正。二是对当时的时局感到忧心忡忡,政治、经济形势严峻,社会动荡,人心不稳。三是先后得了两场病,身体衰弱,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体重不断下降。而更为苦恼的是,虽然保留了他的政治局委员,却不给他任何实际工作。

文章中还指出,为了排遣这种郁闷和愁闲,胡耀邦每天除了读读书、看看文件、写写字、会会客之外,就是打桥牌。刘崇文认为,胡耀邦是个最不善于排遣烦闷的人。

胡耀邦对老母亲很有感情,“文革”他被关在“牛棚”时,老母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回家后痛心疾首,大哭不已。他夫人李昭,工作忙,一般每周只回家两次,而且是头天晚上回来,第二天一早就走。

“文革”期间,胡耀邦被关“牛棚”、下“干校”,李昭受审查,更是彼此隔绝,不能相顾。几个孩子一直由外婆(李昭的母亲)照顾。他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只是在“文革”他赋闲在家时,正好喜添孙女,才难得有空抱抱孙女,同孙女亲热亲热、逗逗乐,以消除愁闷,享受这不易的天伦之乐。

打桥牌 见性格

刘崇文还在文章陈诉说,如果说耀邦有什么业余爱好的话,那就是打桥牌。

在他担任总书记期间,中国桥协每年年终都举行一次中央一些领导人参加的“运筹和健康”桥牌赛,他每年都参加,而且轮流名列冠军。

就在他下台前的年终那次桥牌赛,他对自己即将被免职下台的前途和命运竟毫不知觉,还兴高采烈地对周围的人说,今年该是我的冠军了吧!就在这次桥牌赛后不久,中共中央召开了批评他的“生活会”,他被迫辞去了总书记的职务。

最后墨宝 抒发心声

文中表述,除了打桥牌,那段时间,他就是作诗和写字。1988年他写了不少诗,主要是题赠知交故旧、亲朋好友的。但请教专家,说不合格律,因此后来也就不写了。写字是他休息的一种方式。在南宁,小客厅里就设有一张案桌,上面铺着宣纸,摆着毛笔、砚台和墨汁,准备他随时挥毫写字。

对中共一味强调所谓的安定团结,忽视实事求是,他深感不安。他认为,实事求是更重要。

胡耀邦认为,像这样继续伤害知识分子,如何求得安定团结?学生总是比较激进的,对学生闹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方针,中共将要担负历史责任。

那段时间,苏联、东欧风云变幻,让胡耀邦思想很不平静。他认为,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冲开了一个大缺口。

而波兰的圆桌会议、议会选举、总统制;匈牙利的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东德承认反对派“新论坛”为合法,开放东、西柏林边界,这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对社会主义国家冲击很大。

胡耀邦指,民主是世界性的潮流,势不可当。中共应该正确、妥善面对。

此外对在“生活会”上所受到的不公正的指责和批评,他希望中央能做出一个正式和公正的结论。他认为,对个人来说,有没有这样一个结论也无所谓,但这样对待一个党的总书记,违背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利于维系党心、民心。

BBC消息,胡耀邦去世之前,是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流亡50周年,之后,是“六四”天安门事件20周年。透视这两起事件可以看出胡耀邦的执政理念,也可以看出中共避免公开评价胡耀邦的尴尬。

1987年,胡耀邦在反自由化运动中“软弱不力”,被迫辞职下台,引起改革派民众的不平。两年后,他的去世让这些民众的这种情绪迸发出来,最后逐步演变成天安门事件。身后事态的这一发展是胡耀邦始料未及的,他也为此付出代价,直至今日。因为“六四”的发生,纪念胡耀邦在中国成为禁忌,这一禁就是近20年。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