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美少女闯红卫兵墓园 探文革真相(组图)

【新唐人2011年12月8日讯】(新唐人记者刘璇报导)“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无以言表,大多90后对此十分陌生,重庆一名18岁美少女,有感历史课本和老师提及文革都似有忌讳,不敢面对历史。因此她亲自走访重庆红卫兵墓园,寻访文革真相,对此,不少网民狠批当局对历史选​​择性失忆,刻意回避责任。也有学者认为,红卫兵墓园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据《南方都市报》报导,重庆一名90后18岁的苇子在博客“90后的天空”发表“高中女生​​调查红卫兵运动”文章,慨叹历史课本和老师提及文革都似有忌讳,不敢面对历史。“为什么其他的历史都讲得一清二楚,唯独这件事却让人觉得遮遮掩掩?”

据报导,重庆沙坪坝红卫兵墓园是中国目前仅存的红卫兵墓园、今年夏天苇子前往寻找历史,墓园平日不开放,只有在忌日时才允许家属入内拜祭。墓园门庭冷落,气氛压抑,有如看鬼片。

她说,历史课本有一个大章节是讲十年文革的,但这些内容不用考试,老师拉得特别快,仔细算算,讲解不过十分钟。学完之后,大多数同学对这段历史仍然不明就里,弄清前因后果的人没几个。

去年苇子对身边多位同学关于文化大革命调查时,发现大家对文革历史十分陌生,被问及大多数同学便是一脸茫然,有人被问及当时会如何做时,竟回答:“我可以在家上网。”

问到对于文革时期红卫兵的死如何看时?一位成绩优秀的女同学解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有同学一脸淡定回答:“死得其所。”还有人笑答:“一群不要命的疯子!因为错误的领导,花儿还没开就谢了!”

在她的调查中,她不断对大家提问,红卫兵死得值或不值哦?四十年前,那些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学生,因为社会紊乱、政局动荡,凭着自己易躁、热情的性格,被无可避免地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最终走上不归路,在现今来看,这种自以为爱国的行为,却是被中共洗脑的结果。大家一谈起他们,便摇头叹气,为这群英年早逝的少男少女惋惜不止。

红卫兵墓园留下的记忆

《中华网》报导,2011年她去沙坪坝红卫兵墓园,了解了一段在历史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文化大革命。它是一段严肃的回忆,更是现代历史教育的空白。

据一位守墓人讲,他们死的时候都很年轻。里面共埋葬着400多名红卫兵烈士,平均年龄20多岁。放在今天,正是一个个寒窗苦读十年书,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呀!

计程车驾驶员介绍,这文化大革命全国武斗的第一枪,就是在重庆打响的。就在那个工业校的地方。我一位邻居就是那学校的学生。唉,这几十年,他也一直躺在这墓园里面,变成了文物啦!实际上,他是那家人从小收养的流浪儿,被打死的时候连20岁都没到呢!他这一走了之,养母可就伤心,不久就患病死了。

有一位参观墓地的老伯伯和苇子闲聊说,他也是当年的中学生红卫兵。记得武斗刚开始时,还没有枪炮这些高级杀人武器,找准目标,搬起地上的石块砖头直接扔来扔去才是王道!后来慢慢发展到使用自制的长矛大刀。双方可都没有金庸小说中神奇厉害的点穴功夫,打起仗来,只能进行一刀一枪的肉搏战,手段残忍到令人看了头皮发麻,恶心加反胃。

老伯伯说,有一次他们攻占一个造帆布的工厂,打得两败俱伤,死了好些人。后来战役胜利结束,老伯伯亲眼看见,从敌方大楼里押出来很多男女俘虏,看模样也才十六七岁,一个个都成了血人。其中有个相貌清秀,梳着小辫儿,穿着绿军装的女生,小腹的肠子都流出来了……

后来武斗逐渐升级,杀人的武器越来越高科技,连兵工厂里生产的枪炮、坦克、军舰全都派上了用场。

网友怒批当局刻意回避责任

许多网友怒批当局对历史选​​择性失忆,刻意回避责任。

网上说,“墓园里有100多座墓碑,掩埋着400多位在文革武斗中不幸阵亡的男女红卫兵。”

野猫:“文化大革命充满太多的肮脏和罪恶,越往下面研究越觉我们被当权者思想奴化了。”

骑马:“我们国家对90后的历史观的确是在歪曲,对文化大革命避而不谈。”

无党民:“共党对文革讳莫如深,小心和谐。”

锋华绝代:“这就是政治肮脏的一面!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心里的一道伤痕。”

有学者评论,红卫兵墓园是一段特殊历史的真实记录。这里有131座坟茔,埋着573人的遗骨。

造墓立碑时间从1967年6月到1969年1月。绝大多数死者牺牲于1967年到1968年的重庆武斗。年龄最小的仅14岁,最大的60岁。多数是不满35岁的年青人。

《华声论坛》上的评论文章指出,当时,他们在武斗中无谓丧命,误认为自己的行动是献身伟大的理想,死后也一度被自己一派组织当成光荣的烈士宣扬。然而,随着时间的尘埃落定,历史却证明这是一场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导演的民族悲剧。

文革已经结束四十多年了,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如今,有关文革的历史很少被媒体谈论,新一代人也缺少了解文革真相的渠道。

对于今天的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文革往往成为知识的盲点。

而不知道文革曾经给我们这个民族造成了多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像重庆红卫兵墓园这样凝固无数人间悲剧的伤心之地,就显得尤其珍贵,具有不可替代的警示意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