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1月25日讯】世上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一方郑重其事的送出奖项,以为是给予人家荣誉;另一方却视之为不光彩,以沉默表示不屑。这样的事情正好刚发生一桩,那就是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和平中心”)于今年11月将第二届“孔子和平奖”颁给俄罗斯总理普京,而普京本人及俄罗斯官方均沉默以对。
更让“和平中心”难堪的是,普京任领袖的俄罗斯执政党在其官方网站上,竟援引俄罗斯著名记者多连科的评论说,这个奖一钱不值,越来越多的一些不知名的小奖项“死皮赖脸”地想尽办法黏上普京。
“和平中心”将此奖颁给普京的理由是:普京在2000-2008年任俄罗斯总统期间,极大提升了俄罗斯的军力和政治地位,并打击了车臣反政府武装,而且在2011年年初反对北约提出的对利比亚进行空袭的建议——顺便说明一下,所有这些理由正好符合中国政府多年来的主张。
以“和平中心”的立场观之,普京不喜欢这个奖真是毫无道理。自从普京当政之后,俄罗斯就开始出现了回归苏联时期的倾向,美国欧洲等西方民主国家对普京这位“新沙皇”的政治倾向普遍持批评态度之时,只有中国在舆论上给予普京极大的支持。
这种支持首先表现为热情拥抱对方,以期互相取暖。2006年是中俄关系到达顶峰的一年,俄罗斯为中国举办“中国年”,中国为俄罗斯举办“俄罗斯年”,热闹之极。这一年,普京访问中国。中国不仅给予了极高的官方礼遇,民间对普京的热情拥抱也超过了访问中国的作何一位国家元首。美国总统访问中国时,官方还会在北大、清华的相关活动中安排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给予质疑与诘问,普京可没这些烦恼事,所到之处鲜花盛开。各网站为普京举办了各种充满溢美之辞的专题介绍,普京的KGB经历在中国成为增加其神秘魅力的法宝,而不是污点。甚至有网站专门刊登了女网民选出普京是“当今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男人”之消息,不少女网民热情呼喊着“普京,我爱你”,将网站当作吟唱爱情诗篇的月下情人之窗——当然,我无法分清其中是否夹杂着五毛的杰作。一个在政治公共空间习惯假大空扮道貌岸然的国度,一个充满了“爱国”愤青的国度,能允许本国女子民将对异国领袖普京的热爱演绎到如此狂热的地步,也真是难得见到的宽大为怀。
至于普京的政治倾向,与北京的相似之处也真是太多了。比如二者都坚决反对“颜色革命”。本世纪零年代中期在前共产国家出现的“颜色革命”,如吉尔吉斯坦的“黄色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全世界民主国家都为之叫好,只有普京与中国同气相应,一致表达了对“颜色革命”的深恶痛绝,并且都认为这些革命后面“徘徊着美国的幽灵”。普京当时防堵“颜色革命”的各种举措,除了普京自己控制的媒体为之叫好之外,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国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给予极高评价了。新华社旗下《半月谈》记者盛世良写的“普京连出三招,全面封杀颜色革命”,至今让人都能感受到作者笔端流淌出来的佩服之情。
普京喜欢控制舆论,路子与北京相似,但与北京相比还差了不少成色。俄罗斯在1991年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对俄罗斯大众传媒及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定下较为严格的规制,此后俄罗斯形成了一些非政府控制的媒体集团。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认为媒体寡头动摇国本,对一些跨联邦区的报纸和私人控制的电视台实施打击,开启了媒体国家化进程,此后的俄罗斯国家控制的媒体不许批评国家领导人。2007年3月中旬普京下令成立的监督局,主管传媒、信息和通讯技术、文化遗产保护、版权和其他所有权、无线电管理机构活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调整、检查和监督。有了新的监督局,政府更容易追查并向独立媒体施压。
普京是前苏联克格勃少校,对秘密警察治国一直有偏好。自从普京当政之后,俄罗斯与东欧那些走上民主化道路的昔日“社会主义兄弟国”日行日远,波兰、捷克等国早就开始清除共产主义污垢,对共产主义时期的各种罪恶、尤其是秘密警察的罪行实施清算。但俄罗斯却没有类似行动——中国至今为止未对毛时代的种种罪恶进行清算,秘密警察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普京比较喜欢按照自己意愿修改宪法,他通过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默契修改宪法,一是延长总统任期,二是改变总统选举方法,造成了俄罗斯政坛最高层的“二人转”现象,等于没有终身制名义的权力终身制——普京喜爱的修改宪法、权力由一党垄断等政治方式,也素为中共所喜,还宣称打算坚持一百年。
俄罗斯人也了解这些相似性,因此俄罗斯一些人权活动人士对此奖的评说是:“中国人记录恶劣,普京也同样不尊重人权,中国把类似的奖项颁发给普京这种人,普京当之无愧。”
想来想去,普京实在没有理由不喜欢“和平中心”颁给他的这个“孔子和平奖”。如果硬要找出他不喜欢的理由,就是他所生活并统治的俄罗斯号称“双头鹰”,喜欢一只头朝向东方、另一只头朝向西方。朝向东方(即崇拜专制)是俄罗斯与生俱来的禀性,朝向西方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学会的后天工夫。因为东方特色,普京才有如此政治禀赋;因为曾努力学习西方,普京总算还知道专制为西方世界所不齿,他有羞耻感,懂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从“孔子和平奖”这面镜子中照见了自己的丑陋,这应该是他对获奖沉默以对的主要原因。
文章来源:《美国之音》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