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海上见证 疾呼保育海洋

【新唐人2011年11月19日讯】(中央社记者杨淑闵台北19日电)全台第一位参与绿色和平守护太平洋之旅的学生蓝之青,2个月在海上与20多国成员合作观察渔船捕鱼,她最深的感触是,“鱼真的变少了…要告诉身边的人保育迫在眉睫!”

年仅22岁的蓝之青,是个就读政治大学外交系的女学生;但她没朝穿着套装、手拿红酒的正式、传统外交培训路线走;显现的是一身健康黝黑肌肤,选择把握青春能量充沛的当下,登上绿色和平的“希望号”,参与为期2个月的“守护太平洋”之旅。

接受专访的她说,今年8月底出发到大溪地登上希望号,9、10月间的航期,行经太平洋岛国的海域和公海,10月底抵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后回台。

她笑说,“这期间最大的生活改变是作息变得很正常,早上7点起床,8点开始工作,直到傍晚5点,晚上10点入睡”。在这样规律的2个月海上生活中,她曾登上4艘台湾籍延绳钓渔船,观察纪录第一手资讯。

她说,“连吉发”是她亲眼所见第一艘在海上捕鲔鱼的渔船,“虽然知道远洋渔业很苦,但亲眼看到,还是很惊讶!因为他们已经7、8个月没进港了,整艘船生活环境很不好。船员多是东南亚、太平洋国家或中国大陆籍的人”。

她曾登上的另一艘台湾籍渔船,名为“立群二号”。她说,这些渔船长时间在海上,船员看到他们靠近、登船,其实都不会拒绝,很高兴有其他人可以互动、讲讲话。

但当他们告知想拍捕鱼的画面时,船员告诉负责翻译国、台及英语的蓝之青说,“可能拍不到喔!因为前两天才抓到几尾鲔鱼,今天可能抓不到…”。她说,后来只抓到一尾小鲨鱼,船员最后把它放生了。

她并说,其实当他们登船后,也会跟渔船上的人聊到海洋资源保育的议题,结果这两个月时间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透过第一线海上作业的船员口中被告知,“鱼变少了!”

她说,船员都说,“10几、20年前,很容易就能捕到很多鲔鱼,现在很难!一天几尾,有时捕不到。”

她还说,当他们跟船员提到国际生态组织想推动关闭袋状公海,让海洋复育,变换破坏性捕法;船员们都表示认同,并谦和的说,“这种大事,国际规划,我们会配合,因为我们不希望以后变得没鱼可捕!”船员还开心的拉绿色和平制作的保育海洋布条合照留影。

除了谈及航行期间跟台湾渔船的互动,她说,途中希望号的工作人员携手救了一尾旗鱼,它是延绳钓渔船放铒钓鲔鱼,却误勾到的鱼,它愈挣扎,愈被绳缠伤,割得伤痕累累,开始变虚弱;当他们靠近帮它,鱼没有抵抗,最后在绳解开后,终于得以安全脱离后游走。

不论是跟渔船的互动,或是救鱼,甚或是休息日稼跳下海玩乐的一幕幕,蓝之青说,他们都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下来。她说,2009年,她曾担任过外交部青年大使,出访受海水上升威胁的吐瓦鲁等岛国,发现除了总理了解问题急迫,当地一般民众其实不了解。

她强调,此行回台,让她坚定相信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台湾,透过非政府组织(NGO)与国际往来、监督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只是一般大学生的她,很想要将这趟旅程所记录下的影像,用大家熟悉的语言,告诉身边更多人,“科学家说的,‘海洋的鱼变少了’,是真的!海洋保育迫在眉睫!”

她相信,看过、听过她说这趟旅程所见所闻的人,当他们要点菜时,会想起她说过的话,会少吃点生鱼片、鲔鱼,让海洋有机会喘口气、恢复健康。

绿色和平补充,台湾在太平洋拥有1955艘渔船,多数是延绳钓船,主力用于捕抓做成生鱼片的大目鲔、黄鳍鲔及长鳍鲔,此三种已被自然保育联盟列入红皮书,为过度捕捞物种,持续捕,会绝种。

延绳钓捕获的鱼有35%为非目标物种,包含濒危的鲨鱼及乌龟,也涉及鱼翅作业;另有统计显示,太平洋鲔鱼有21%到46%来自非法盗鱼,多数来自延绳钓渔船。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