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要警惕对民营企业家的“打土豪”

【新唐人2011年11月16日讯】看《21世纪经济报导》,今年扬州出了个“第九怪”。他叫许荣华,曾是产值达30亿元的江苏牧羊集团副总裁。因他每次到政府部门反映问题,都开着奔驰车,落下这个外号。许荣华的案子媒体有过很多报导,他市值1.5亿的股权,2008年在看守所被迫以1660万元转让,这一切均是在当地区检察院检察长的胁迫下完成的。该检察长称,压力来自区委领导。现在可证实的是,牧羊集团总裁范天铭的妹妹范梅青,时任当地的副区长。显然,这里有个清晰的利益链,意味着个别官员借助手中权力,通过罗织民营企业家的罪名,在掠夺民营企业家的财产。

之所以说到此案,是因为财新传媒最近举办的一个研讨会,探讨的就是公权力与民企财产权的保护问题,该案是研讨会探讨的案例之一。这个研讨会披露的资料显示,地方官员借用公权力干预、剥夺民营企业家财产,在各地已呈蔓延之势。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案子,如武汉万全城房产项目楼恒伟案​​、天津渤海集团朱梦河案、黑龙江伊春光明集团冯永明案、湖北荆州天发集团的龚家龙案、南阳奥奔公司杨金德案等,暴露出的剥夺手法都很恶劣。针对这一现象,陈有西律师近日在《经济观察报》发表了篇幅很长的评论《民营企业面临的司法风险》,在民营企业家中引起很大震动。

民营企业家也对此早有体会,一些先知先觉的民营企业家已开始了移民。胡润和中国银行发布的关于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有14%的受访富豪已移民或正申请移民,另有46%的富豪有移民意向。这与招商银行调查数据相近,该报告称60%受访富豪已经移民或计划移民。包括前些日子温州商人跑路,与这种不安全感也大有关联。显然,民营企业面临的这种司法风险,正在对中国经济的稳定造成破坏。尤其在今天,中国民营经济的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占到80%以上,一旦民营企业家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或纷纷移民,影响的将是中国整体经济的前景。

在当下中国的法律理念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远弱于对公共财产的保护。过去我们说的权力腐败,关注的多是对公共财物的侵害。随着这种贪腐方式风险变大,一些官员通过介入企业的民事纠纷,借助司法权来掠夺民间财富,便成了一种流行的贪腐方式,而且这种贪腐因涉及多个部门、原因复杂,查证起来极为困难。尤其在国进民退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本身就和当地国有企业构成了市场竞争,很多国有企业与地方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司法权打击竞争对手,无疑最为省力。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本身就是靠官商联合起家的,一旦所依靠的官员调任或下台,也会给企业带来厄运。因为市场上的项目只有那么多,每一任官员都有自己需要照顾的对象。

对这种借助司法权掠夺民营企业家的现象,因多发生在黑幕之后,也很难通过某项政策,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但减少地方公权力对经济的介入,肯定是首要举措,如今的地方政府俨然化身为一个地方的经营公司,地方官员们的眼中只有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反而对医疗、养老、教育等这样一些社会福利事业,毫无兴趣。其次,隔离地方政府对司法权的控制,使司法权独立于政府权力,也能相对减少这种对民营企业的伤害。司法权是一个社会保持公平正义的底线,行政权力如果可随意干预,那就意味着民众失去了获得公正的最后机会。当然,对制造民营企业冤假错案的司法人员,也急需加大惩治力度。凡参与冤假错案的司法人员,都应当进行惩治问责,而不是仅仅查处司法中的受贿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司法系统内形成一种自我监督机制,否则,只会让司法人员对制造冤假错案毫不在意。不惩治便意味着鼓励。

此外,社会文化心理的积淀更不能忽视,今天社会普遍弥漫的仇富心理,是有很深的历史根源的。改革30多年来,人们的观念虽发现一些变化,但这种历史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并未得到真正清算。尤其是今天的官员,多以1950、1960年代出生的居多。他们在青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多是关于“阶级”“剥削”“穷善恶富”“打土豪分田地”这样一些革命理念。 30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对历史的反思,但由于并未允许对这段历史进行公开的讨论和揭示,使得很多人心目中保存的,仍是扭曲的历史记忆和观念。虽然历史需要我们宽恕,但宽恕并不意味着对过去非正义的行为一笔勾销。只有常常反省历史上的那些苦难,我们在现实中才能让苦难不再重演,才能警示民众让伤害不再重演。

由于没有对历史的疏理和清算,这种历史重负仍然压在每个中国人的肩上,人人都可能为此遭受新的苦难、付出新的代价。在社会心理的形成中,历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历史不是为政治服务的,而应录对生命承担起文化和道德的责任。如果1949年以来的历史,无法在公共空间中得到自由的交流和反思,我们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心理,就可能永远处于被扭曲的状态。因为不了解历史的苦难和邪恶之处,人们对正义和良知的感受,也会变得异常地冷漠与麻木。

就像江苏牧羊集团许荣华所遭遇的一切,我相信真正参与腐败的司法人员一定很少。很多司法人员是带着正义感,甚至带着“打土豪”的快感,来完成手中的工作的。一桩如此简单的冤案,许荣华之所以申诉多年仍未改判,我想也和这种社会心理有关。如同当年“打土豪”一样,由于有了“剥削”这个理念的支撑,每个人即便犯罪,也犯得心安理得。如果我们没有对过去历史的清算,很难保证过去出现的“打土豪”的场景,不在未来重演。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