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0月22日讯】10月21日凌晨传来消息,被汽车碾压了三次的、被18个人袖手旁观的、在死亡线上挣扎了七天的广东佛山2岁女孩王悦(悦悦)终因伤重不治,结束了她短暂的人生旅程,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今天我们要悼念的不仅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还有我们民族的灵魂。在车轮下被碾碎的不仅是悦悦弱小的身躯,还有我们民族的良心;逝去的不仅是一个2岁的女孩,还有这个民族的希望。今天,悦悦是每个中国人的女儿。
哀莫大于心死。在悦悦被汽车撞倒后的7分钟内,除两名肇事司机外,共有十九名路人从孩子的血泊旁经过,最后只有捡垃圾的陈阿姨施以援手。也就是说21个人当中只有一人良心未泯。1/21,这是一个令人心冷到底、近乎绝望的数字。这么说也许过于残酷,但是小悦悦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一项残酷现实的街头随机抽样调查,而这个结果就是中国人交出的答卷。这份答卷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崛起”和“盛世”的外衣,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冷漠、怯懦与猥琐不堪。
事发后有国内外有许多媒体质问,为什么当今的中国人如此缺乏见义勇为的精神?但这件事实在是远远达不到“勇为”的程度,把一个2岁的小女孩从地上扶起来,使她不被后面的车碾过,或者是打一个报警电话或呼救 ,需要的实在说不上是“勇气”,而仅仅是一点同情心。 从2007年南京青年彭宇搀扶跌倒老太反而成为被告;到2009年大学生为了救人而溺水身亡,而打捞尸体的人却挟尸要价;再到今天18人对被汽车碾倒的女孩漠然旁观,中国人的心理底线一次又一次地被突破。每一次底线失守后,都有舆论的声浪喟叹世风日下。但是每一波谴责和“反思”之后都阻挡不住下一次更恶劣的事发生。中国社会到底得了什么积重难返的病?
大陆媒体采访了心理学家分析“见死不救”的现象,心理学家无奈地说“好人没好报”已成为一种社会的不良共识。可这位“专家”却不敢进一步解释,这种“社会共识”何以形成,又何以根深蒂固。答案永远在现实中、现实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就在国内媒体一面倒地谴责见死不救的同时,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在哪里呢? 帮助被暴力计生伤害的农民维权的律师陈光诚还在拘禁中;见义勇为地去探望陈律师的网友要么被打、要么被抢劫一空后被抛弃在荒郊野外。帮助爱滋病人维权的胡佳和高耀洁医生一个在拘禁中、一个80岁高龄还被迫流亡海外;揭露对法轮功施以酷刑真相的高智晟律师还在被失踪当中。坚持自己基本权利的法轮功修炼者被劳教和判刑的达数十万之多。在共产党统治中国的60多年中,说真话的、见义勇为的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连动物在重复刺激下都会形成条件反射,更何况共产党在几十年中一次一次地向民从展示“血的教训”?
当然要形成某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共识”,光展示“血的教训”还不够,还要辅以歪曲的教育,把现实合理化,让人们自愿接受。 德国哲学大师康德认为,道德本身自始至终就是人类行为的目地,而不是功利性的权衡后得到的结果。换言之,一件事道德与否,并不以它符合了多少人的利益为标准,而是以基本的人性做出判断。然而共产党给人们的教育是,要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才是道德的,而“人民”永远只是一个抽像的数字。于是道德和正义成了一项计算人头多少的游戏。可是人们忘记了任何人在某一时刻、在某一类事情上都可以被归为少数,而这个时候恰恰是你最需要帮助之时。
面对小悦悦的遭遇激起的民情舆论,当局也做出了回应。10月19,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前往医院看望悦悦,朱明国还特别要求广东省有关部门近日要围绕“小悦悦事件”组织召开“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为主题的系列座谈会。10月18日,《人民日报》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撰写的社论《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当中有这样一句:“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显着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此时正是小悦悦在医院徘徊于生死边界之时。你不得不承认,现实往往比荒诞小说更荒诞、比戏剧更有戏剧性。号称“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共产党通过这一幕荒诞剧揭示了它为我们营造的“文化氛围”。
《礼记-大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透露出一个基本原则,从天子到平民只有一个道德准则,没有两个。而中共是道德相对论的坚定实践者,同时也致力于把中国人教育成和它具有同样思想的人。随着立场和环境的变化共产党有无穷多种道德:它要求人民无私奉献才是有道德;而它一家独占公权力、从不与人分享,这时它就不讲无私、而讲稳定,它的不与人分享反而成了道德。它对人民讲诚实才是道德;而它的政治倾轧中充满了谎言,而它说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在“国家利益”的幌子下一切谎言和欺骗都可以成为道德的。由于共产党掌握了一切社会资源,任何人想要谋生都必须顺从它的意志,甚至想出人头地就要主动接受和模仿它的行事方式,因此极大地毒化了社会,造成中国社会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沦丧。
正当中国网民对小悦悦的悲剧群情激荡的时候,在数万里之外的世界另一个角落,另一件事情正在被全世界所瞩目。经过数年艰苦谈,以色列政府与哈马斯之间达成协议,用1027名巴勒斯坦战俘交换一名被俘的以色列士兵。此事在以色列社会、乃至政府内部都引起巨大争议。尽管一些被曾哈马斯伤害的以色列人持反对态度,但民调显示大多数人仍然支持这个以千换一的交换方案。沙利特,这个被形容为“每个人的儿子”的装甲兵下士,在10月18日终于顺利回家。
1千比1换回一个大兵,这桩买卖划不划算?许多中国人可能觉得傻得没谱。而且理由很充分:放回这么多恐怖嫌犯,可能会制造出更多的袭击事件、伤害更多的以色列人。但是从沙利特父亲的眼光看,这项交换决不是一个数字的对比——用多大的代价换自己的儿子回家都是值得的。所以关键在于这句话,沙利特是“每个以色利人的儿子”。如果以色利人都把这个大兵看作是自家的儿子,即使代价大一些换自己的儿子回家有什么不值得吗?如果国民这么看、政府也这么看,这次换俘行动就顺理成章。而这里的玄机则是指示召开“一系列座谈会”的广东省委副书记永远无法懂得的;也是被党教育的靠数人头来权衡什么叫“正义”的中国人无法明白的。
在小悦悦事件的18位袖手旁观者中有这样一位:在事发大约4分钟后,一位年轻的女子手拉着一名约5岁的女孩从悦悦的身边走过。这位年轻的母亲紧紧攥着自己5岁女儿的手,看着另一位母亲的两岁的女儿在血泊中挣扎哭泣,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无声地走开了。经事后了解这名女子姓林,在距事发地仅几十米外开了一家店。迄今为止,这位林小姐是18个冷漠旁观者中唯一一个公开忏悔的人,而剩下的十七位要么采取回避的态度、要么坚持称自己没有看见。如果说在18名冷血旁观者中还有一位的血没有完全冷透,就是林小姐。而没有冷透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也是一个小女孩的母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认为道德教化之所以能够施行,正是因为人有“推己及人”的本能。能够把自己对待亲人的感情,也施予到别人身人。而这样一种“人类本能”在今日之中国社会也如风中烛火般岌岌可危。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在于道德实践。有道德复兴而后有文化复兴、有文化复兴而后有民族复兴。没有道德的“文化”,是文明的僵尸、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以共产党的道德准则,走共产党所倡导的“文化复兴”之路,我们能收获的是烟文化、酒文化、斗蟋蟀文化、痞子文化、太监文化、娼妓文化,却得不到能使我们重拾尊严的文化。
然而道德重建的前提是,知耻、有痛。试问,有哪个父母看见自己的女儿倒在血泊中而无动于衷?今天,悦悦是每个中国人的女儿!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