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17日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客家民居有方形、圆形,最典型的是围龙屋。不管是围龙屋还是方、圆形楼的平面布局,大部分采取中轴对称。客家围龙屋中这种严格的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所展现出的严肃、井井有条,是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在围龙屋空间构成中的展现,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空间。这种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布局位序的规整性、主要构件尺寸的统一性、内院弹性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了住户的需要,又能唤起客人和睦亲近的心理。
客家围龙屋空间分布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以家族为中心的祖堂作为中心点,使人一进入屋内就看到它显着的位置,成为视觉的焦点。大门正对祖堂,作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性节点,对空间内外的统一性作出了极好的诠释与回答,又承袭了建筑外观的整体气质,在活跃了空间的同时也兼顾了人们的视觉。这里是祭祀活动的圣地,又是宅内喜庆宴客的场所。
在祖公堂上,建有陈设祖公牌位的神龛,有的写“某某堂”,有的写“天地君亲师”等牌匾,象征天地祖先神灵之所在,对其焚香礼拜和祭祀。祭拜活动具有很现实的、理性的“入世”意义,如保佑发财,祈求贵子等等,并不像西方宗教那样追求“出世“、反理性的观点。这种祖公至高无上的“敬祖睦宗”观念,强烈地渲染出祭祀环境的永恒。这种使祖堂处在核心位置,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一方面是客家人崇敬祖宗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封建道德思想礼仪,也可见客家民系不仅在心理结构中想象力丰富,而且思维方式上概括力也是很强的。
客家围龙屋侧重于中轴的对称,以理性色彩为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说其没有对感性色彩的超越。恰恰相反,它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与之相互衬托,追求理与情的统一。
如门前长方形的禾坪,禾坪前半月形的池塘,后面的花坛,这样,由建筑、山水、花木寄情托性组合成颇具诗情画意的画面,体现着一种有情的感性色彩。门口的红色对联和窗户上的各色窗花,则又是一曲和谐的交响乐,既有激情澎湃的旋律,又有委婉舒缓的乐章,将理性与感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思维不仅呈现出极为多样化、多层次的独特审美形式的融合,又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建筑任务。
透析客家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可以发现那些有序的节奏重复感、完整性和主次关系,强烈地表达了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它作为一种传统,一个坐标系,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交往情景和交往方式,也记载着其传统的礼制和伦理观念。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文章来源:《闽南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