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6月25日讯】6月24日,中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正式开始欧洲之行前高调在《金融时报》上撰文。他表示目前中国的物价水平可控,当局对抑制通货膨胀有信心。部分市场分析师将此视为政策可能松动的积极信号,股市也以大涨回应。不过,有大陆官方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温出访欧洲的外交公关;金融界的分析师也警告不应视此为政策转向信号。
业内人士:温言乃公关需要
大陆一些有官方背景的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温家宝出访欧洲的一种惯常公关外交策略,因国际社会对中国通胀高度关注,温家宝撰文意在打消国际社会疑虑。
路透社引用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经济学家称,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通胀高度关注,温家宝撰文更多是一种公关上的需要,与政策是否放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亦认为,中共领导人出访前配合外交方面的需要发表一些文章没有什么特别。他说:“最多可能理解为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再紧,至少加息上调存准的频率没那么多,但得不出政策可能放松的信号。”
另一位不具名的研究宏观政策的中共官员也认为:“仅凭一篇出访前的领导人文章,且只字片言的内表述很难得到实质性结论,很多时间是市场过分解读或者误读,讲话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含义。”
北京当局今年以来,已经两次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招致了货币政策是否超调,应该转向的业界争执。
《亚洲新闻》认为,中国内部经济的稳定性仍然是一个谜。每年,中国都会上演数万起群体抗议事件。而造成动乱的原因,从通货膨胀到生活费用暴涨无所不包。温家宝在国际媒体上做出此类答复,似乎更多地是为了安抚日益担心中国经济局势的外籍投资者。
分析师:难言政策转向
美林美银经济学家陆挺表示,温家宝之所以如此正面,是由于他是在金融时报上面对海外读者发表的言论。他说:“尽管温家宝发表了一些正面讯息,但预期中国政府将很快转变其政策立场则可能是错误的。”
交通银行宏观分析师陆志明也持同样看法。他说:“(温的文章)宣传性的吧。通胀重心已经上升,即便小幅回落又有多少价值?”
自去年1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出5.1%的新高以后,今年CPI已经连续三个月位居5%以上,且5月CPI创出34个月新高5.5%。目前分析师普遍预期6月通胀将达6%以上。
专家和媒体分析通胀原因
针对温家宝在《金融时报》的文章,英国伦敦亚非学院经济学教授孙来祥对BBC说,中国的通货膨胀其实是结构性、制度性的问题。他表示中国通货膨胀有增无减的现状是外汇政策使然。
孙来祥认为,由于严格的外汇管制,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中国市面上充斥的热钱大部分不是来自国外,更多的是中国的企业或者个人预期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所以把美元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的炒汇。而人民银行却不能因为预期人民币升值和美元看贬而出售持有的美元,只能从调高银行准备金比例和调高利率下手。
孙来祥称现在银行准备金和利率向上调高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北京当局对付通货膨胀的武器也就越来越少。
《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汇率政策阻碍中国抗击通胀》一文中也谈到,中国在抗击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由于汇率政策被缚住了手脚。中国的汇率制度如今开始显得更像是政治信条而不是完善的政策。缺乏弹性的政策有可能打破保增长与抗通胀之间的微妙平衡。
纽约时报报导说,中国决策者在玩一种微妙的平衡游戏,他们既要投放足够多的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以抑制人民币升值,但又不能投放过多以至于助长通货膨胀。与此同时中国家庭实际上减少了在银行的存款,这显示许多家庭可能认为用银行存款赚取低于通胀率的利息收入是个坏主意,把钱投在已经价格高涨的房地产、黄金和其他实物资产上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胡月晓指出,通货膨胀在中国已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还影响到了社会的情绪。房价久控不下,通货膨胀也起来,社会的不满情绪进一步被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