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明:过端午感六四

【新唐人2011年6月7日讯】楚为秦亡,屈子殉国。屈原于楚国共祖,楚之始祖熊绎是古帝颛顼之后,事周成王,封于楚。传国至楚武王熊通,生子瑕,受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即其后代。屈原名平,原是字,“正则”“灵均”包含了其名与字的意义。生于良辰,有着天地赋予的美质,又加上长才(“又重之以修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日月飞驰不停留啊,春天刚刚过去就迎来秋天。想那花草树木都要凋零啊,唯恐美人也将有暮年到来。你为什么不趁着壮年抛弃恶习啊,又为什么不改变原来的政治法度?你若乘上骏马纵横驰骋啊,请来,让我在前面为你带路。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即以美人隐喻楚怀王不能趁着壮年除去秽恶之行。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古代的三王德行多么完美啊,众多的贤臣在他们身边聚会。举用申椒香木似的群贤啊,岂只只是任用优秀的蕙和芷?那尧舜是多么光明正大啊,已经遵循正道走上了治国的坦途。桀与纣是那样狂妄邪恶啊,他们只因走上邪路而难以举步。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苟且偷安啊,使国家的前途昏暗艰险。

春秋以来,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被大国吞并,春秋后期只余下二十余个家,当中以齐、秦、楚、晋、越五国实力最强,基于五国各自过去的原因,五国皆无力征服诸侯。战国中期起形成以七个大国燕、赵、魏、韩、齐、楚、秦,与泗上十二国、北方中山国、东南方越国及西方义渠国等并立争雄的局面。

屈原主张合纵,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提倡变法,反对腐败的贵族统治,是符合楚国长远利益的正确方针。就楚国内政方面来说,要想富国强兵,战胜秦国,就一定要加强法治,限制贵族特权,举贤授能,发展经济实力。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我自己害怕灾难祸患吗,怕只怕君王的车子颠覆不起!我前后奔效力左右,追随着前王的足迹不斜不偏。君王不体察我的内心啊,反而听信谗言变得恼怒。我知道忠贞直言会招来祸殃啊,我能忍受这种祸患而不停止进言。请上天作公正的判断,我是为了有神明远见的王啊。当初既然已经和我把话说定了,中道悔恨,隐匿其情,而有他志。我不因放逐而难过,伤心的是君王行为放荡反复无常。

屈原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两句表明屈原之志为洁身而死不足伤,同流合污实可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啊,难道我会因受到受创而改变我的心!

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利令智昏的楚怀王贪图六百里的商、于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听信了张仪的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直至六百里变六里,兴师伐秦,败失八万军队,大将军被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张仪继续贿赂郑袖、靳尚之流,还使楚王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前305 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然后楚怀王最终与秦昭王相会时被扣留客死于秦国,楚秦断交。秦国宣战,顷襄王求和,屈原被第二次流放。楚国割地战败,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哀郢》所说: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正是描述这一片仓惶混乱的状况。屈原在这前后,曾沿江西上,还想看一看这满身疮痍的祖国和他终身辅佐的楚王。结果只看到强秦的步步进逼,楚国朝廷的腐败和昏庸。想为楚王“奔走以先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眼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灭亡,就埋下了以身殉国的思想,他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入于溆浦,暂时停留下来。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生于前340,死于前278)。此后,楚国日衰,于前223年,为秦所灭。

屈原作“渔父”表明自己不与世沉浮的决心: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头来看诗仙李白的点评——“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煌煌词赋如日月高悬,辉耀千古,而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诗人俯仰宇宙,纵观古今,将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典型加以鲜明的对比。

自古文以载道,古人的文章和生平,生动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善良与邪恶,忠贞与奸诈,正直与昏庸,伟​​大与渺小!历史的尘埃退去,善之光辉永照人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历年的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近年的端午,又与一个特殊的日子相近,那就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学生爱国运动——六四纪念日。

二十年了,那些优秀的人才,他们以纯洁、成熟的心智和为生民立命的大志,以和平、血肉之躯向红朝的独裁者抗争!二十年了,六四的真相已经深入人心,拷问着几代人的灵魂!二十年了,六四之血并未流干,因为郐子手还在高举屠刀!

二十年了,让我们重温当年《绝食书》中大学生们的赤子情怀,他们同样的视死如归: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五月里,我们绝食了,在这最美好的青春时刻,我们却不得不把一切生之美好绝然地留在身后了,但我们是多么的不情愿,多么的不甘心啊!

然而,国家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物价飞涨、官倒横流、强权高挂、官僚腐败,大批仁人志士流落海外,社会治安日趋​​混乱,在这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同胞们,一些有良心的同胞们,请听一听我们的呼声吧!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

人民是我们的人民,

政府是我们的政府,

我们不喊,谁喊?

我们不干,谁干?

尽管我们的肩膀还很柔嫩,尽管死亡对我们来说,还显得过于遥远,但是,我们去了,我们却不得不去了,历史这样要求我们。

我们最纯洁的爱国热情,我们最优秀的赤子心情,却被说成是“动乱”,说成是“别有用心”,说成是“受一小撮人的利用”。

我们想请求所有正直的中国公民,请求每个工人、农民、士兵、市民、知识分子、社会名流、政府官员、警察和那些给我们罪名的人,把你们的手抚在你的心上,问一问你们的良心,我们有什么罪?我们是动乱吗?我们罢课,我们游行,我们绝食,我们献身,到底是为什么?可是,我们的感情却一再被玩弄,我们忍着饥饿追求真理却遭到军警殴打……学生代表跪求民主却被视而不见。平等对话的要求一再拖延,学生领袖身处危难……

我们怎么办?

民主是人生最崇高的生存感情,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但这就需要我们用这些年轻的生命去换取,这难道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吗?

绝食乃不得已而为之,也不得不为之。

我们以死的气慨为了生而战。

但我们还是孩子,我们还是孩子呀!中国母亲,请认真看一眼你的儿女吧!虽饥饿无情地摧残着他们的青春,而死亡正向他们逼近,您难道能够无动于衷吗?

我们不想死,我们想好好地活着,因为我们正是人生最美好之年龄,我们不想死,我们想好好学习,祖国还是这样的贫穷,我们不忍心留下祖国就这样死去,死亡决不是我们的追求。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死或一些人的死,能够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能够使祖国繁荣昌盛,我们就没有理由去偷生。

当我们挨饿时,爸爸妈妈们,请不要悲哀;当我们告别生命时,叔叔阿姨们,请不要伤心,我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你们能更好地活着;我们只有一个请求,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追求的绝不是死亡!因为民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民主事业也绝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死亡,在期待着最广泛而永久的回声…

──作者本人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