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4月6日讯】(中央社台北6日电)安徽省是中国“文房四宝”重要产地,当地生产的宣笔、徽墨、宣纸和歙砚的材质及制作工艺精良,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如今却面临传承人才及原材料短缺问题。
安徽的宣笔、徽墨、宣纸和歙砚因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在海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大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歙县是中国最大的徽墨、歙砚生产基地。在唐代前,墨的主要产地在陕西和山西,唐末南移至歙州,制作技艺改良。
宋宣和3年(公元1121年),歙州易名徽州,徽墨也由此得名,制作技艺传承至今1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制墨技艺奇葩。
歙县从事歙砚制作达上千人,但大多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只有少数几家专门制作歙砚的工厂,但规模不大。徽墨的生产现状也不乐观。徽墨和歙砚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大陆徽墨大师项德胜说,学习徽墨工艺艰苦,基本功要练上好几年,加上工艺流程复杂,很多人都不肯耐下性子学,“所以我现在收一个徒弟都难。”
此外,原材料短缺是影响文房四宝传承的重要因素。歙砚传承人、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得主温鑫告诉新华社,经过1000多年开采,歙砚的原材料江西婺源龙尾砚石非常“稀缺”。
徽墨的原材料松烟,是燃烧松木取得,但因影响环境,松烟生产已受限。
至于宣笔,狼毫笔生产需要黄鼠狼尾毫,因受野生动物保护法制约,收购日益困难,制作真正的狼毫毛笔工艺正在失传。
安徽泾县生产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是制作宣纸的必备材料,但随着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青檀林基地逐年荒芜。
大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邢春荣说,目前收购的檀皮仅能满足泾县宣纸企业全年需要量的7成,优质稻草越来越少,宣纸的产量受限。
为解决工艺传承难题,当地文化部门聘请大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职业学校讲学,向更多年轻人传授制作工艺,但效果不如预期。
项德胜认为,如能从政策层面引导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把制作文房四宝当成事业,就能避免后继无人的尴尬。
此外,文房四宝陷入“无米之炊”,业界人士则呼吁当局制定政策,规范生产,帮助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