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如果北京发生大地震 人们去哪里避难

【新唐人2011年3月20日讯】通过电视,可以看到日本大地震后,灾民们或是回到没有倒塌的自家住宅(不得不说日本房屋的质量真棒),或是在避难所躲避,根本不见有人露宿街头。反观中国的几次大地震,我们基本看不到避难所的影子,灾民们不得不在露天下安顿,等待着帐篷的到来。而在日本避难所的灾民们虽然几十人轮流用一条毛毯,吃着数量不多的饭团,但与缺少一切的中国灾民相比还是幸运了许多。

想到不久前公布的中国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了第二大经济体的新闻,就不免觉得滑稽。且不说中国人均GDP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单从地震前后两国政府、人民的表现,以及避难所的设置等等,就可以看出中国同日本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中国发生大地震,应该去哪里避难?或者不妨更具体地问:如果北京发生大地震,人们应该去哪里避难?北京有多少避难所?人们知道避难所吗?

来自网上的信息称,北京《新京报》曾委托相关市场研究机构对北京市民进行过一次随机的抽样电话调查。在接受调查的650人中,有半数未听说过应急避难场所。而在剩下的300位市民中,有55.7%不知道距自家最近的一处避难场所在哪里。

一半从未听说过应急避难场所,一半不知道离家最近的避难场所在哪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居民如果能从倒塌的房屋中幸运逃生,也不知道该前往何处躲避并获得帮助,而这或许只能使救灾更为混乱。

显而易见,没听说、不知道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局疏于宣传,不将标识写清楚。以北京面积较大的朝阳公园为例,很多经常到此游玩的人根本就不知哪里可以避难,像写着“应急指挥”、“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停机坪”、 “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地方都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才可以找到。

另一方面导致老百姓应急避难知识匮乏的原因,是否也是由于当局的“漫不经心”?当局觉得反正避难所也并不充足,是以不宜宣传过多。从网上的官方数据得知,北京目前9个区县约32处应急避难场所,大多在闹市区的公园里,且只能容纳156万余人,对于人口近二千万的北京而言,确实是太微不足道了。

当然,也有人说,北京还有不少地下人防工程,也可以当作暂时避难场所。问题是地震后谁还敢往地下钻?世界上包括日本在内,地震的避难所,要么是大型建筑,如体育馆、大礼堂,要么是空旷的广场、高处的平台等等,根本没有一家选在地下的。

也许,对于急剧扩张北京的当权者而言,地震似乎可以是一个忽略的因素,毕竟近年来北京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并不高。然而,回溯历史,我们才意识到北京离大地震并不遥远。

根据有关地震的史书记载,历史上,震源在北京地区的震级大于4级的地震共计发生过近200次,大于5级的地震10余次。北京历史上的最大地震出现在1679年,即清代康熙年间,地点在三河到平谷一带,最高震级为8级、烈度为11度。据有关地震周期估测:6级地震(强震)最长间隔大约280—300年左右发生一次。上一次这样的地震发生在1730年,即清代雍正年间,地点在北京的西北郊地区。那下一次呢?或许就在2010到2030年间。

两个多星期前,一位住在北京的朋友打来电话,说梦见他住的高楼在地震中倒塌了。他心有余悸地说,希望这仅仅是个梦。

我并不想危言耸听,我也不希望灾难降临,但无数的天灾在提醒我们:人是怎样的脆弱!正因为人是如此之脆弱,才让我更担心如果北京真的发生大地震,人们该怎么办?至少添置更多的避难所、加大宣传应急避难知识应该从现在开始做起吧,而若想真正地躲过灾难,找寻到真正的福音才是根本!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