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3月13日讯】《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1942年5月22日
尤任带点儿嘲讽口吻回忆他刚到延安时的情况。他和多尔马托夫、阿列耶夫从机场直接被带到杨家岭。杨家岭沟口有两个穿军装的士兵守卫,拿着大刺刀,摆好了刺杀姿势。客人们被带进窑洞去见任弼时。接着,依次进来了毛泽东、朱德、王稼祥、邓发以及其他人。礼节性地寒喧过后,任弼时就不客气地说:“告诉斯大林,我们要武器,要武器打日本人!”
“你很快就有机会亲眼看到,他们是怎么战斗的。”尤任接着说。
中国同志称尤任为尤仁。他们给我取了个名字叫孙平。
邓发是延安高级党校校长。
王明(陈绍禹)是政治局委员,女子大学校长。该校有1,500多名学生。王明38岁。
任弼时是毛泽东在政务方面的助手。
1942年5月23日
康生告诉我们特区周围前线的军事形势:
1.北线有110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说明约有120万军队。其中有28个师,即30万军队,包围了特区。大约有2万5千兵力集结在通向新疆的大门口。
2.中线有136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总共有140万军队。
3.南线有52个步兵师,11个步兵旅。总共约70万军队。
4.在缅甸方面,有3个步兵师,约3万2千兵力。
由于国共之间处于敌对状态,国民党现在已把对付日本的28个师转而包围特区!这是对日本人有利的事,日本人显然利用了中国最有影响的这两种政治势力之间的互不信任。
由于阶级对抗,蒋介石对特区的态度很难说是友好的。除此之外,蒋介石显然想从苏日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中捞好处。
1942年5月24日
中国党的一些工作人员对我们抱着冷淡的、往往还是敌视的态度,对此我一直想找出是什么原因。我通过同党的领导人那种使我感到很不对味的谈话,认识到他们对我们这种不友好态度,只不过是他们敌视苏联的一种反应罢了。
1942年5月25日
1941年下半年,当德军逼近莫斯科时,中共领导人对苏联小组的态度更加不友好了,到11月底,发展成公开敌视。中共的高级工作人员不会见我们了。毛泽东借口工作忙,没接见过一次苏联记者,而康生则派人盯我们的梢。
在这种不友好的情况下,我的任务是要与中国同志改善关系而又不放弃我们的思想原则。考虑到康生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影响日益增大,这是件难办的事。
1942年5月27日
我遇到过马海德几次,有时在康生办公室,有时他和任弼时在一起,在王家坪,在南门外。
经常看到他和特区的高级官员在一起。我的苏联同事说,他喜欢设宴招待客人,并总要使酒在客人身上产生他所期望的效果,虽然他自己喝酒很有节制,喝得不多。
我问过康生关于此人的情况。康生告诉我说,马海德是个有经验的医生,一直在北延河医院工作了很长时间,是个可靠的同志。他1937年来延安,可是也有人说他来得更早。
按康生的说法,马海德来延安是出于国际主义信念。康生还说,他作为一个医务人员,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的援助。他是新西兰籍犹太人;生在近东,名字叫穆罕默德,到中国就把穆罕默德称做马海德了。我很想知道他是在哪里学的医学。
“他是很有基础的,”康生说,“他是在美国学习的。”
我在新闻处的同事们确信,这个新西兰人拿很高的工资,存进他在美国银行的巨额存款中。并认为,他是个职业情报人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