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膨 大陆百姓省钱攻略出笼

【新唐人2011年2月6日讯】(中央社记者曾志远台北特稿)中国去年下半年物价齐飞,小市民每天一睁开眼,就是涨、涨、涨。为了保荷包,只能在飙涨价格夹缝中求生存,囤囤族、团购族等各“族”应运而生,省钱大攻略也充斥网上。

大陆物价究竟怎么个涨法?就拿民生必需品之一的白糖来说,2008年10月时,每吨糖价为人民币2800元,2年的时间就一路飙到每吨7000多元,涨幅高达150%,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其他各种民生必需品也丝毫不客气,从前1斤只要几毛钱的大蒜,去年底在一些城市涨到每斤6块钱,最贵的时候还曾经飙到15元,比猪肉还贵。

此外,米、面、蔬菜、油等各类食品也无一不涨,例如10斤装的大豆油2009年一桶41元,去年飙到54元,涨幅约30%;此外,由于棉花价格上升,衣着类售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各类商品价格疯涨,催生了被称为“囤囤族”的囤货一族,善于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更是个中翘楚。例如“菜奴”其中一招叫“不赶早赶巧”,宁愿避开早市的高峰,改在晚上买菜,据主妇“口耳相传”,可便宜2、3成。

在网上流传最广的例子就是,一位太太的孩子去年刚上小学1年级,她就已经把孩子长到150公分高的内衣裤都提前买齐了。她告诉大陆媒体,“这样2、3年内的内衣裤都不用买了,涨价也和我无关了。”

老百姓的精打细算还不只于此,去年蔬菜等食品价格飙到不行时,一些精明主妇连买菜都分两次买,上午买有必要抢新鲜的蔬菜与肉蛋类,下午再跑一趟市场专捡便宜货。

菜奴们的另一招就是锁定固定的菜摊子,尤其是男性老板,因为比较不爱斤斤计较,而且要经常光顾同一家摊位,“一回生,二回熟”。

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算盘更是拨得快,一些负责家中采买任务的主妇或老人,可以为了1斤几角钱的菜价差别,大老远的从住家附近不远千里地跑到菜价便宜的地方采买;从前衣冠楚楚、中午一定上餐厅吃饭的白领阶级,也终于愿意放下面子带着便当上班。

接着出现的是家庭主妇在网路贴上“菜奴省钱全攻略”,大家“互通有无”,在一切皆涨唯有薪水原封不动的日子,“能省就省”成为王道。

各种省钱攻略风行网路,搜索一下“省钱”二字,一定会被“省钱大法”的文章淹没,于是又衍生出了“团购族(团结力量大)”、“特搜族(专门上网找特价品)”、“替换族(例如用尿布代种昂贵的纸尿片)”等。

省钱大作战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物价的攀升,许多大学餐厅都发现,专门跑来吃便宜饭的“蹭饭族”越来越多,因为比起外面,学校餐厅“俗又大碗”。

针对这种现象,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餐厅最近就贴出限购令,规定每人每顿饭最多只能买2个鸡蛋、5个馒头。当地媒体说,这项“限购令”,主要就是针对外来的“蹭饭族”。

中国大陆这波高物价何时会落幕众说纷纭,虽然官方陆续祭出了多项政策抗通膨,但效果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高物价年代,荷包不丰的老百姓如何面对每一天,就只有各凭本事。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