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月10日讯】企业专访系列─ 远雄集团之一(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 8日电)电视和广告上常看到远雄企业团董事长赵藤雄的身影,让人觉得建商大老板很风光;其实他是从日薪15元的学徒做起,如今4000亿元的资产是从种稻、打鱼、卖菜、挑砖块当中磨出来的。
大老板出门有轿车接送,气派的大办公室,开会时指挥部属等等,不过,这些都是表面,里子讲求的是耐力、毅力、智慧、眼光、资讯与决策;但这些特质与能耐,岂是天生就有的?
赵藤雄出生在苗栗县后龙镇秀水里,从小生长在海边穷乡僻壤,家徒四壁,只有祖传1甲多的贫瘠沙地,别人家的田地一次收一万多斤稻谷,他们家只能收3、4千斤,先天差别人一大截,只好靠种植蕃薯、西瓜东拼西凑过日子。
赵藤雄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时,回忆半世纪前那段日子。赵藤雄的爸爸生病了,不得已卖地从苗栗北上求医,医了4、5年虽然病好了,但地也没了,赵藤雄只好去捡人家不要的稻穗和花生,再不然就是去割草藤回家养猪、鸡、鸭,养大了再拿去卖,总之,把人类所能谋生的本能全都发挥了。
赵藤雄说,到了中学,所有的农事更粗重,不论犛田、驶铁耙、插秧、耕作、除草、施肥、收割、种蕃薯、种菜、种花生样样都得做;另外还得找时间去海边捕鱼,捕到高级鱼类送去卖,改买普通鱼回家加盐炒扮,就成了鱼松。
初中毕业后原本该进省立苗栗中学,后来因故不能再念,赵藤雄只好去找老师傅学手艺盖房子,平均3、4个学徒经过3年半的磨练后,只能有1个出师;当时做粗工、挑砖、挑砂样样都做。
没想到建筑小工居然也学会一些技术,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整修家里附近、邻里参拜的一座土地公庙;赵藤雄捡人家不要的木材和砖块,一点一滴的仔细翻新;他说,前阵子后龙老家翻新,这座土地公庙也垫高一些,如今这座庙还安稳的在当地庇佑邻里,坚守岗位。
赵藤雄回忆,入伍后在关渡当通讯兵,经过台北车站回家,看到台北人穿得花花绿绿很羡慕,很想在台北工作;回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未料被一口否绝,同时还决定了他终身大事。父亲已经帮他找了一门亲事,两人认识不到5分钟就说要结婚,比现代闪电式婚姻更霹雳。
聪明的他利用春节围炉时再提北上工作的事,父亲碍于春节不能骂人,只好勉予同意,含着眼泪、带着微笑给他300元北上工作。赵藤雄刚到台北,全凭一双脚走路去找工作,后来在一个工地找到做小工的工作,而他当时也只会做小工。
赵藤雄记得,做小工日薪25元,但他的功夫底子打得好,试用一个月立刻升上日薪50元的师傅,再加上他制做清水砖很在行,他改去替人做清水砖,一天收入多达1、200元,并且培养徒弟,最多时有 1、20位徒弟跟着做。
民国57年,他获得一个承包南港中央公教住宅的机会,结果被倒账390万元,当时松山区的房子一户才18万元,他的生活突然陷入困境,每餐仅靠一个馒头充饥,人也瘦到49公斤。他记得,当时他挨家挨户去说明,取得债主谅解,幸好并无债主上门讨债。
赵藤雄承认,要解决这么大的债务,他想通一个道理,不走开发商的路子根本无法还债;当时住在景美的他说服附近的邻居扬弃旧矮房,改建三层楼砖房,可以自住与出租,于是与设计师日夜不分的画图,朝着耐久不用维修的方向设计,一砖一瓦亲手盖,于是从1年1、2栋房子增加到 3、4栋,债务也逐一还清。
当时政府决定扫荡2.8万家违章工厂的政策,是他翻身的一大契机。赵藤雄说,他灵机一动,买地盖了四层的厂办大楼,拆鹰架时,他跑遍附近工厂,请老板们来看看最新的双并、三并还有停车位的厂办大楼,大家都很满意,当然也顺利出售获利。
他虽然未受过建筑的正规教育,但对建筑美学却十分有兴趣,总是将艺术气息融入建筑作品中;他的理念是坚持“让每个人对生活都满意”,打造更好居住环境;他在1980年代跨出台湾,去美国、欧洲、日本学习盖房子的规划、设计、机能、造型,进步的速度愈来愈快。
1995年台湾还在对大陆采取“戒急用忍”政策时,赵藤雄的脚步已经跨到中国大陆去,近年已在上海、天津等地推出不少建案,最近更延伸到中东市场。他孩提时代的种种磨练,经营事业所经历的各种考验,以及从逆境失败中所获得的教训,更让他深刻体会“智慧愈苦愈明、力量愈用愈大”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