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中国车巿增长来了 问题也来了

【新唐人2010年12月21日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公布:2010年1月到11月,汽车销售1640万辆。但是,汽车产销量的高增长并没有迎来喝采,反而引来各方的指责。交通、能源和环保等三大问题逐渐浮上台面。更有媒体指出,欧美不断通过新技术标准,要求生产更安全的汽车。反观中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汽车技术法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重缺乏,可见一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估,今年(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可能超过1800万辆。但是12月中《北京商报》的一篇报导却以2010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一场“无人喝采的增长”为题,指出,中国汽车数量的过快增长,所引发的交通、能源和环保等三大问题,可能成为各大城巿的梦魇。

环境保护部《2010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首度公布中国机动车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车尾气排放问题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全国113座环保重点城市中已有1/3的城市空气品质低于安全标准。

国家发改委官员也坦言:“十一五时期”规划新增的1亿吨左右的炼油能力,几乎全被激增的汽车数量消耗完了。每年新增的汽车产销量所须消耗的成品油,相当于新建一座2000万吨级炼油厂,须要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的成本。

此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文章则指出,现今中国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汽车技术法规。换句话说,在现有不完善的制度下,驾驶人与乘客的生命安全可能就这样被“和谐”了。

在欧美,远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政府为保护公务员安全,制定了9项针对公务用车的安全标准,引发美国民众群起要求享有平等权利,因此催促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

另一套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EC)制定的“汽车技术法规和标准”,与美国形成了世界两大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多年来在尊重人类生命价值的理念推动下,欧美汽车的安全性不断提升。

反观中国,虽然曾于1995年起,实施以EEC法规为基础制订的国家汽车强制性标准,但由于这套标准只有技术内容,没有管理内容,因此多年来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汽车技术法规。

加上现行法规主要是以EEC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标准为基础,强制检查项目少很多,造成各汽车公司在安全配备标准上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汽车甚至只要满足最低强制标准就可以上路。

比如有些公司可能把舒适性或便利性配备,和安全性配备混为一谈;也可能夸大某些被动安全性能,而对于近年来已成为欧美新车标准配备的车身稳定系统、胎压监测系统等主动安全配备等却避而不谈。但它们却是关键时真正能保护驾驶人与乘客生命安全的配备。

由于中国现行汽车技术法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严重缺乏,这篇专栏文章的作者(高斌)建议,想买车的中国民众如果不想花冤枉钱,可能必须在学会鉴别苏丹红鸭蛋和三聚氰胺奶粉之外,也要学会一些汽车安全基本知识。

新唐人记者曾耀贤、李月综合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