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2月17日讯】健康达人系列报导(5)(中央社记者刘俐珊台北17日电)曾经饱受洗肾之苦,长庚医院肾脏科教授兼临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梁大病一场后,矢志拯救更多人,投入毒物研究,守护台湾民众食品卫生安全。
每天忙碌于门诊、病房、实验室之间,林杰梁如何吃出健康?他笑说,自己习惯每天回家吃晚餐,太太除了兼顾鱼、肉、豆、蛋均衡,也会佐以1绿1白的蔬菜搭配。
对于台湾近千万的外食族,林杰梁建议,“汆烫青菜较好,因为汆烫本身就是清洗过程,农药也会流失。”他鼓励民众,“能够自己料理最好”,想兼顾方便和营养,其实没那么困难。
林杰梁举太太常做的私房菜为例,将番茄、洋葱、萝卜和黄豆芽一起熬汤,健康秘诀不假他人,就在自然万物中。他也不吝分享,访谈前晚,太太烹调的料理包括:煎鲭鱼、烫白花椰菜、炒芥兰、麻油蛋和烫猪里肌肉佐盐。
日常生活中,食品添加物防不胜防,就连林杰梁自己也无法完全免疫。他曾买过1盒切片苹果,吃第1块就后悔,因为那苹果太漂亮、太完美,放在架上不知道多久,颜色却一点也没变,“一定有处理过”。
避免过多人工添加物下肚,林杰梁建议,应选购当季盛产生鲜,愈便宜愈好;菜价贵时,不妨食用冷冻或脱水干燥蔬菜。
谈起外食族面临的另一项食物安全问题,林杰梁忧心地说,就在食物容器里。他以超商餐盒为例,透明的塑胶便当盖一受热,塑化剂可能就吃下肚。他表示,台湾人体内塑化剂过量问题很严重,最多来自于食物容器,因为塑化剂可增加塑料延展性,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用品。
一般而言,塑化剂虽能经肝脏代谢,但林杰梁强调,曝露频率和吃进的量才是关键,有毒物质最怕就是天天接触,经常曝露其中,在体内慢慢累积。
行政院卫生署计划,民国101年强制实施塑胶容器材质标示,包括耐热、耐冷温度。针对这项美意,林杰梁却有截然不同观点,“这个消息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制造‘假性’安全感。”
林杰梁解释,“毒性温度”不应取决于耐热温度,也就是材质变形温度,因为材质外观虽没变形,有毒物质却悄悄释出。此外,民众也很少实际测量温度,标示耐热温度效益有限,“倒不如标示可装滚烫、可装热饮、可装冷饮,比较实际”。
以常见于制造运动水瓶、奶瓶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为例,遇热后恐释放有害化学物质双酚A(Bisphenol A,简称BPA )的新闻,造成民众恐慌;但林杰梁说,只要不装酸、热物质,聚碳酸酯其实很安全,他外出时也会随身携带水瓶。
至于,选用纸制便当盒是否就可避免食入塑化剂?林杰梁说,其实也不见得安全。最好的加热方式,还是把便当倒在瓷碗再微波,此外,可微波容器会加注标志,须认清楚才能安心使用。他建议坚守两大原则,“微波时加温不加热、或将微波加热时间减半”及“能装热食,不一定表示可微波。”生活中的毒看似无所不在,林杰梁提醒,正常情况下,每个人体内或多或少存在毒素,“但肝肾功能正常运作下,可代谢体内近90%的毒物”。
今天晚餐吃什么?不妨走趟菜市场,让天然食材化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