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关黑幕:伪造新华社公函要求删帖

【新唐人2010年11月24日讯】据中国青年报报导,新华网曾登出了一篇题为《珠海:“中国空调能效标志第一案”被法院受理》的新闻报导,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然而几天后,该文作者在搜索自己的文章时意外发现,这篇文章在大多数网站销声匿迹了:要么点不开,就是点开了,里面也没内容。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张要求删除该报导的伪造“新华社”函,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网络公关乱象,逐渐浮出水面。

“谁的胆子那么大,敢伪造新华社的函件?”普通公众也许尚觉诧异,但在资深网络公关策划刘军(化名)看来,幕后的造假者一望便知。

刘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如今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公关的运作来“删除网上负面信息”,这在行业内部早已不是秘密。

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4.2亿。其中,3.3亿网民通过网络阅读新闻,3.2亿网民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2.31亿人在使用博客。在全国范围内,有279万个网站时刻为此吐纳着信息流。对任何企业而言,网络舆论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它们的商誉在消费者心中大起大落。

在此背景之下,专为各家企业处理网络舆情的机构——“网络公关”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张,成为目前公共关系服务中增长最快的领域。而与此同时,网络公关也变成“花钱删帖”、“以帖讹钱”的代名词。

常规业务:删贴 屏蔽 改变搜索结果

据刘军和知名博主“边民”介绍,受企业委托,帮企业在网上“清理负面信息”,目前已成为不少网络公关公司的“常规业务”。

一家名为“负负得正”的网络公关公司,对其核心业务——“删贴”表述得更加直白。该公司在主页上声称,将为客户提供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保证“一切不想看到的信息都可以消失在您眼前”。

“负负得正”公司就在其主页上介绍了一整套操作流程与手段:首先,以博客群建、BBS群发等方式,短时间内发布大量的正面信息,来稀释负面信息;然后,直接找到网站要求“除根”;还会采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优化企业的正面信息,把涉及负面的文章挤压到比较靠后的位置,最终达到公关的目的。

“删除信息”、“屏蔽信息”和“改变搜索结果”,就是多数网络公关的基础常规业务。对于这类网络公司究竟如何运作“删帖”,大陆几家知名网络总编指出,网络公关并无“神通”,不过是多数躲在暗处,或是冒充“受害”的当事单位或当事人与网站联系,指称网站登载的信息属“诽谤谣言”,要求删除;或是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以删一帖多少钱为诱饵,试图“收买”值班编辑;权势大一点的公关,可能会直接找有执法权的行政部门,指令网站“删帖”;最恶劣的手段是“黑客入侵”,靠技术手段窃取发帖当事人或值班编辑的工作密码,直接修改或删除信息。

除了被动应战,企业也可能委托网络公关主动出击。比如公关会雇佣窝帮集结的“网络水军”制造假信息、伪民意,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正面炒作”或贬低客户的竞争对手。

那么,此类网络公关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究竟有多少?刘军称“多如牛毛”,“不止上千家”。

企业“逼上梁山” 网络平台成角斗场

多名网站管理者表示,目前部分网络公关与网站或其工作人员之间结成利益链,已成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

有关这一“利益链”的运作流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省网络业内人士说,“收钱删帖”是最广泛的一种。“比如我在地方门户论坛上想删一个帖子,只需要找到该论坛的某些人付钱就可以了,具体收费很难估计,要依平台的流量而定。”他说,“比如像百度这样的大平台,可能要花上万,如果是地方性小论坛,可能就是几百元。”

甚至有些网站将负面信息发到显眼位置,然后再暗示一些企业来“自投罗网”,成了一些网站拉广告的主要手段。

此外,当前不少大企业甚至已经懂得“防患于未然”。“有些比较大的企业,在与网站签订广告投放协议时,往往就会包含保护条款及排他条款。网站据此不能发布不利于该企业的信息,也不能发布有利于竞争对手的信息。甚至,还会指定发布一些不利于竞争对于的信息。”“北风”说,“这些做法,目前已经成了网络行业的‘潜规则’。”

刘军介绍,在网络公关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被企业或个人在虚拟世界里广泛采用的时候,任何不想坐以待毙的企业或个人,就必须花钱来投入这场网上“混战”。他透露,他在从业期间,曾给另一家知名空调公司做过公关代理,而这家公司选择“投网络”,多少有点“逼上梁山”的意味。他表示,“你不主动出击,对手就会疯狂地对付你。”

专家不由感叹:“本来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网络平台,如今恐怕日益成为企业私益的角斗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