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1月17日讯】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态足迹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15号联合发布了《2010年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报告中显示的中国人人均生态足迹说明了什么?中国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是什么,请看详细报导。
国际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一起在北京发布了《2010年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生态足迹增长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对未来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或者全世界为了生存所需要的可再生资源,或者是能容纳人类排放的废物、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面积。
报告说,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北京最高,云南最低。也就是北京人生活中消耗起各种资源最奢侈,而云南人活得最简单。从发展趋势看,从1985年到2008年,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以及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增幅最大,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对自然和资源的需求量增长得最快。
在这份报告中尤其指出,因为中国作为人均生态资源少、但正处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以,整体上生态足迹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环境承受能力的增长速度。报告还显示,如果全世界按照中国2007年的资源消费水准计算的话,那人类将需要1.2个地球,而如果按照同样是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印度的水准来算,则仅需要半个地球就能幸福生活了。
中国摄影记者霍岱珊创建了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今年他获得了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的菲律宾“麦格塞塞奖”。来自淮河岸边的霍岱珊用相机和纸、笔记录了淮河受工业和有毒废弃物的污染、两岸村民大批患癌症的情况。他举例说,
霍岱珊:“山都丽是一家外资企业,它主要生产农药,它的排放是有毒害的,对周边的村庄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他们的地下水不能吃,有的工人回家头疼、呕吐,送到医院去抢救。”
作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2010年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对建筑、运输、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是碳排放迅速增加的关键因素,而碳排放、城镇化和个人富裕程度都是影响中国生态足迹的主要原因。旅德著名学者、工程专家王维洛博士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王维洛:“其实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大的优势,就是破坏环境的优势。就是说,你怎么排放,甚至没人管。而且中国有排放标准,这个排放标准第一相对来说比较低,第二它就基本上是不执行 。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士•利普提醒中国社会说:“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保护生态系统,因为它是经济、社会体系的基础,也会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新唐人记者普至、肖颜采访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