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十月CPI攀4.4% 民众物价压力大

【新唐人2010年11月16日讯】中国十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攀高到4.4%,物价持续上涨,民众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宣布将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借此控制物价,但弄清楚造成通膨的主、次原因,或许才是真正解决之道。

大陆消费者物价指数破4%,创两年来新高。中国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预测,11月CPI将减轻、12月回落。但明年全年物价可能会在3%到3.5%间波动。要将CPI全年度控制在3%的目标,现在看来是不太可能实现。

中国东北黑龙江居民赵先生表示,今年食品价格将近翻了一番。

赵先生:“现在哪是3%那,已经都50%了。你看看那个大米,今年春天2块钱,1块8、9,你现在都4块5、6啦,这不50%吗?鸡蛋翻了一番,鸡蛋原来是2.8,现在涨到4块3、4块5不一样。他们涨的东西都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你不吃不行、不用不行。”

《南方都市报》提供了来自北京、成都、武汉以及深圳香港的生活案例,报导中写道:“这种轮番滚动的物价上涨,正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许多商品的价格已经在一年内完成了倍增。长此以往,如果管控不力,‘支出倍增’将迅速抵消‘收入倍增’带来的幸福感。”

美国《华尔街日报》引述了几位经济学家谈中国通胀飚升。

花旗银行(Citibank)的彭星和沈明高预计未来六个月利率将会再上调两次,其中一次可能就在今年年底前。他们指出,中国(共)政府应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

汇丰银行(HSBC)的屈宏斌认为,随着寒冬来临,新鲜食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除了食品价格造成的供给面冲击,由于贷款利率过高和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通胀压力变得更大。中国决策者应对短期通胀压力的紧迫性急剧增加。

最近一个月来,深圳人赴港购物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却不是买高端货品,而是专程去香港大买食品、日用品,甚至打酱油。

赵先生:“香港是全世界水平消费最高的地区,大陆去香港购物,可想而知,大陆的物价涨到什么地步了,不用我说,谁都明白。”

11月9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说,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对此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回应,CPI是调查计算出来的,不可能用模型推算,媒体报导的结论是主观推断。

《冰点》周刊10号刊出的报导说,无论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哪一种,这些小人物他们都只能被动接受,既无从选择,也无处躲避。上班族们在抱怨“什么都涨,只有工资不涨”;家庭主妇们则气愤的说:“原来买一桌菜的钱,现在只能买几个鶏蛋。”

报导说,这场面实在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就在不久前,报纸上还到处是关于经济的好消息:比如,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再比如,近10年来,GDP增长幅度年均超过10%。

新唐人记者常春、李庭、萧宇采访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