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1月5日讯】10月底,四川作家廖亦武结束了在德国的文化交流之行,返回中国。在德国的六个星期,廖亦武在十多个城市的“文化节”文学作品朗诵会上,和西方文化界广泛交流。仅柏林一场就有600多人参与,很多德国人因为没有座位而全程站立倾听,廖亦武用他的作品深切的表达了中国人呼唤自由的声音,感动了德国。
这次来德国是52岁的廖亦武坚持了15年、历经15次申请后,首次获得批准出国。据海外媒体报导,这和德国政府出面帮助他有关。10月31号廖亦武离开德国前夕,非常感慨,他表示,在德国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可以活的自由自在,和人交往时可以无拘无束。
廖亦武:“我觉得首先是无拘无束,我开始来还有一点戒备,后来就是完全放开了,我觉得完全是水乳交融的。他们真是喜欢我讲的那么些故事。因为这是他们以前在其他中国作家的书里面没有接触过的,在阳光下面这么一个底层社会。”
廖亦武的童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歧视,和无法上学的痛苦中度过的。为了生存,他做过很多种苦工。70年代,他学会了吹箫卖艺来维持生活,也开始写诗、写文章来抒发心情。
1989年,他因写作并录制揭露“六四天安门”事件的诗歌—-《大屠杀》,而被判刑4年,经受了毒打、电击等非人的折磨。出狱后,廖亦武坚持写作,尤其是为无权、无势、无钱,甚至无房、无工作的社会底层中国人发声。2001年,廖亦武出版了《中国底层访谈录》,引起全中国的强烈反响,但很快也遭到中共官方的强烈打压。
2009年5月,廖亦武采访汶川地震受害者的作品《地震疯人院》获得澳洲齐氏文化基金会的奖项,中共当局禁止他出境领奖。去年(2009年)10月,作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中共,同样禁止他出国。
今年3月,带着德国“科隆文化节”的邀请信,廖亦武还是被警方带下即将起飞到德国的飞机。他这几番经历,被西方媒体广泛报导,使他本人和作品更受西方民众关注。
同样,为发出自由的声音,被迫流亡海外的诗人贝岭,和廖亦武在波恩同台朗诵过各自的作品。
他说:“中国(共)政府他们基于国际压力和基于德国政府的要求,他们虽然给廖亦武在国外限制了很多的条件,但我想廖亦武以他的行为、以他的音乐、以他的作品,而不是以他的政治宣言,向人们表达了一个自由的声音。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角力。”
在德国为期六周的文化交流中,德国前总统科勒夫妇、诺贝尔文学奖德国得主格拉斯和赫塔•穆勒都前往廖亦武作品朗诵会,欧洲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记者、民间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甚至德国过去的贵族、公主等都纷纷和廖亦武见面,现场互动和反应非常热烈积极。欧洲所有大电视台报导了廖亦武的朗诵会,廖亦武作品传递了中国人对自由的渴求,德国人深受感动。
10月31号,带着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赞赏,廖亦武离开了德国。11月1号,海外媒体确认廖亦武安全抵达成都。
贝岭:“我会想到他和我在波恩一起做文学朗诵,和他吹箫,和他念他和死刑犯讨论死刑的那首诗的时候那种巨大的一种伤痛。那么现在廖亦武已经回到成都,那么我想,希望他还能够有第二次、第三次来到——不止是德国——可能来到其他的西方国家。”
不过,在今后,廖亦武是否还能再次迈出国门呼吸自由的空气,是否能在中国为底层的民众发出呼声而不被无理的干涉,依旧是个未知数。
新唐人记者普至、王雨晴采访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