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社保起扩大城乡差距作用

【新唐人2010年10月23日讯】 (新唐人记者松风综合报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玲指出, 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非但无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反而有扩大二者收入鸿沟的作用。

大陆消息,2010年10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经济学)——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发展”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法国巴黎经济学院、以及印度和乌克兰研究机构的几十名专家学者,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粮食安全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题为“强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演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玲指出, 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非但无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反而有扩大二者收入鸿沟的作用。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的货币价值,相当于其可支配收入的53%。如果把这部分货币价值加算到城镇居民收入上去,城乡收入差距就会从纯收入统计显示的3.1-3.3倍,扩大到4.5倍以上;还会使基尼系数上升10%左右。朱玲表示,中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板块分割状况,使得整个体系既有失公平,又损失效率。 公共部门的就业者特别是公务员“保护过度”,非公共部门的就业者特别是农民和农村迁移劳动者“保护不足”。她建议,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等地纳入城镇职工医疗和养老保险,以便减少同类工作岗位的就业者因相互攀比而产生的改革阻力。

国际农经学会前主席、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约阿希姆-冯-布朗在演讲中提出了建立“世界粮食储备银行”的设想。他指出。2007年爆发的全球粮食价格危机先于国际金融危机,2007-2010年间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危机的相互交织,加剧了食品和营养不安全问题,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带来了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布朗认为,实现食品和影响安全需要健全的组织安排和管理,“当前的世界食品和农业管理系统一片混乱”,应当重新设计全球农业和食品的管理结构,技术领域本身的投资无法解决制度性缺陷。

在题为“中等收入国家与中国的贫困标准和贫困发生率”的演讲中,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统计部主任陈少华利用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指出,过去几年的食品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减缓了全球减贫的进展。陈少华结合世界银行的新贫困线标准,对中国的贫困和不公平状况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考察,指出2005年以来中国每天消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数量有所下降,但食品价格高涨以及贫困人口食品支出比例过高,导致中国贫穷率的下降速度减缓。

在与会专家的主题演讲中,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局长马丁-拉瓦利恩以中国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他称之为世界上最大和最雄心勃勃的通过现金转移支付的扶贫制度——为例,探讨了以现金转移支付消除贫困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问题,并对中国低保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匹配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考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