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寿:企业行善的理由

【新唐人2010年9月5日讯】1992年,美国NBC广播公司播出关于全球最大零售商Wal-Mart位于孟加拉的供应商,雇用大量童工并让他们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影片,质疑其为降低成本购买“血汗工厂”的产品,当时Wal-Mart执行长回应说:世上总有悲惨的事情。自此,Wal-Mart从备受尊崇的地位被打为“邪恶吸血鬼”的形象。2002年时该公司还被指责其卖场员工的平均年薪19,000美元,接近美国对于贫穷家庭定义的19,157美元。2005年的一项商誉调查发现,有一成消费者表示讨厌Wal-Mart,三成表示无法不在意其对待员工的方式。

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中国最大城市住宅开发商万科集团,因为在一开始宣布只捐两百万人民币而大受网友挞伐,销售掉了一成。虽然当时董事长王石解释说,这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殷鉴不远,今年初以来,鸿海的跳楼事件,引发国内外媒体对其血汗工厂的指责,Apple公司也被牵连进去,最后鸿海以调薪、Apple以调高购买价格收场,但坏名声已传遍全球。

大部分企业是在发现社会大众对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期待后,才开始被动因应,例如成立公益的基金会、捐款,并且把这件事当成本。但是,也有些企业家心存善念而为,同时也的确有所回报。例如台湾三菱商事前任董事长小椋和平带领员工,从2007年开始,每年与天使心家族社会福利基金会合办音乐会,过程全部由公司员工用工作外时间策画、执行。小椋和平认为:做社会公益对公司的经营与员工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员工接触到受帮助的人后,会感恩老天给他们健全的身心,同时员工间会产生一体感、为彼此着想,也会提升道德水准,可防止公司内的人谋不臧。又如Toyota因为长期关注环保,最早投入油电混合车的研发,因为有节能车,让Toyota在油价高涨与金融风暴中,比GM等美国大厂受创更小。看来,追求理想比屈就现实更能造就创新,以及永续经营。

企业终究生存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必须遵从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规范,才能被大众接受,也才能生存与发展。企业该不该符合社会公民角色,善尽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不管学者就理论层面如何争论,但就世界潮流来说,已经是一项定论了──要做,而且愈是台面上的企业,必须做得更多。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基本道理。成本与效益、得与失之间的权衡,从来就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也最难的抉择,当中牵涉到用什么价值标准衡量得失?例如获利、营业成长、顾客满意度等等。然而,从上面的证据来看,社会良知逐步在觉醒,“善心与善行”已经是企业经营者不可忽视的价值与规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 转自《大纪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