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8月4日讯】热点互动(1304)《唐山大地震》没有揭示的悲情
人祸的毁灭性 比地震本身强大
主持人:观众朋友,关注全球热点与您真诚互动,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近日由冯小刚指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大陆热播。剧中母女32年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引发了无数人的垂泪,然而也有人指出,似乎电影应该叫做《唐山一家人》更为恰切。
因为地震中真实的灾情和地震所引发的人祸中,带来巨大人员的逝去,远比电影中所报导的悲凉更令人垂泪。影片中究竟是艺术还是真实?是天灾还是人祸?是对生命的珍视还是对生命的漠视?
由于电影《唐山大地震》所引发的思考,今天我们请来了本台的资深评论员陈志飞教授,就相关话题为大家做点评分析。陈志飞教授,我们今天来谈一谈《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思考,它的题目就是23秒地震所引发的32年这样的故事。我想您可能经过当年大地震的场面,您对当时有什么样的记忆?
陈志飞:当时我是快上小学三年级了,所以我对唐山大地震勾勒起的回忆,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反思。因为当时中国各个方面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民经济不是说处于崩溃的边缘,是已经崩溃了,而所谓党内政治斗争是愈演愈烈。毛泽东在的最后3个月发生了唐山大地震,之前周恩来在1月份死去,朱德5月份也离开了,所以所谓的党内“走资派”和亲毛的“文革派”的斗争已经到最后白热化的程度。
在这个时候老天爷对着中共的心脏-北京附近来了这么一刀,当时的统治集团如何应对?它对中国人的心理各方面的创伤和冲击是如何巨大?大家都可以去想。因为在这之前,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所谓大寨梯田,搞各种建设,对什么红旗渠的这种壮观、宝成铁路的人造奇迹当中。来了这么一下老天爷的惩罚,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这个制度和脆弱,人性的脆弱和自然界的无情。
那么首先再想到的是说,所谓党的这个体制,并没有对人带来很大的帮助。因为最后生命失去了,唐山在地球上被抹去了,整天高吹“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共体制,究竟能做什么?使人们在心目中放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我当时年龄很小,但这些事情也是引起了很多的遐想,对后来,尤其对中国社会那一段时间的反思,其实是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主持人: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我想莫大的悲痛不外乎是失去亲人,当时电影里着墨不多,但是也有个别的场面描述了当时这场地震的场景。以您当时的记忆,当时唐山地震当时救援的场景是怎么样?
陈志飞:其实唐山大地震你真要对它有个清晰的认识的话,你不如去看在它发生之后10年之内的中国大陆的各种包括文学也好,还有别的艺术作品也好,它们都真实的反应出其中的惨况。我印象最深的是80年代初的时候我上大学,回家的路上熬夜看了一本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它其中描写的惨烈程度,我想远远超过这部电影。
它首先讲的是说,这个地震你说它是自然灾害也行,但更多是人祸,因为刚才讲到了它党内的斗争很激烈,没有人想在这个时候背上唐山地震这么一个包袱,影响自己的形象。中国在外界当时是一个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共产主义的领袖,它对外是以外强中干的这种面目出现。所以它对外迟迟不报这个新闻,而且对内很多的人,它体制内的人想把这场灾情弱化、淡化。
其实很多的报导,像刚才我们谈到的青龙县,就是这一个县根本没有受到损失。当时中共体制内有一些对抗地震的经验,但是他们害怕影响到京师,离北京太近,造成政治上的不方便,所以就人为控制灾情的发布,所以造成实际上本来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员伤亡的发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在外界知道这惨重的地震,甚至有人说7.8级或8.3级,在这种很高震级的影响情况下,国际组织从联合国的秘书长瓦尔德.海姆(Kurt Josef Waldheim)直到各个发达国家,都发出了紧急呼吁,要求给予人道支援。但是中共在我刚才描述的这种情况下,硬撑着所谓第三世界领袖这个强国的面目不放,拒绝这种援助。
因为你想,前几年发生汶川地震,因为发生在山区,而且各种条件自然资源各方面都很落后。但是唐山是中国前20名的大城市,在沿海发达地区,如果它接受外援的话,唐山离天津大沽港只有几十公里,外援从手足的台湾也好,从南韩,从北韩或甚至从美国这些国家来的话,源源不断,就是说人员伤亡可以降到最低,重型机械如果开进来的话是很容易的。
可是第三点,由于中共体制内的争斗不休,谁都不愿背这个黑锅,重型机械在10天之后才到达,之前只有零星的解放军士兵,做一些无助、亳无意义的,用手扒的这种援助。
所以说,我刚才提到那本书,最让我伤感的,多少年之后,25年过去了,我都记得它书中描写着这么一幕:有一对新人马上就要踏上火车去做所谓的蜜月旅行,当时在中国很普遍了,其中女方被压到房子底下,男方跑过去救她亳无办法,只能跟她促膝相谈两天,直到女方悲惨死去。然后男方就把女方从废弃堆中拿出来的火车票留作纪念,一辈子当作纪念。当时我看了久久不能入睡。
主持人:在地震中没有被砸死,但是因为没有得到救援,就逝去了。
陈志飞:对,确实是这样。而且好像很多灾民几天只能吃从飞机上空投下来的糖蒜,就是出口产品。他们因为救援的计划没有任何的组织性,而当时中国的粮食是配给的,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当时都知道,所以再拿出多余的粮食去救唐山,可能也没有这个实力。那为什么不敞开国门让外界的救援物资进来呢?所以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祸。
这也就是我对这部影片有质疑的地方,就是你用一个普世的人性来掩盖了这场人祸,使人以后再想起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这种亲情伦理,而潸然泪下的这种温情柔肠。
可是你冠上“唐山大地震”的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掩盖了真实,强奸了人们的真实记忆。再过20年,再过30年,像我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还有多少人想到唐山大地震,是想到当时中共,当时中国那种摇摇欲坠的情况,想到它对国民、对人性的蔑视,对生命的蔑视,而不接受外援呢?可能就是记忆被淡化了,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名字的问题,我就看到有人提出来,它名字其实应该叫《唐山一家人》似乎更为合适,因为真正地震这个场景没有多长的时间,实际上主要记述了地震之后32年的母女,还有这一家情感的纠葛。
陈志飞:实际冠上这个名把“唐山大地震”的名字给掠夺过去了,所以有的网友看到说:我最大的遗憾,对电影生气不解的地方是,以后不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了,因为它把名字抢过去了。不但我有这种感觉,我知道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因为故事情节不需要唐山大地震,它可以是个火灾,可以是个水灾,你用唐山大地震来做铺垫,而且你又自己冠名“唐山大地震”,跟人们的想法相差甚远。
不单是我,我估计电影里的主演陈道明也不甘心,因为陈道明是中国现在片酬最高的男演员,他在别的采访中提到,他基本上是不接片子的,挑的很严,拍两部要歇一年。但是冯小刚给他偶而提起这部电影,他就欣然接受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地震的时候陈道明为了躲避下乡,他自己说的,在天津做年轻演员,他经历了整个地震的场景,天津离唐山很近,也是受到很多的波及。
他在谈话中谈到,天津的一些女演员当时很狼狈的跑到楼底下躲避,他看到这个场景,还看到年轻的男同事冒着生命危险的去取衣服,而且护送他们到避难所,一路上看到断壁残垣,看到有解放军的士兵在无助的做这些援助,他的人性受到很大的撞击。
所以多少年之后,当他拒绝一切片子,基本上很难再请他主演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机会他欣然的接受,可是他再想一想,这个电影跟他的初衷有多大的关系,可能他就会想到自己其实是上当受骗了。
主持人:可能有些观众有这样的看法,我也看过这个电影的本身,就是说整个其实是没有过多的当时历史的背景,有些片段没有过多的历史背景,只是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揭露他们之间的错综感情的纠葛,所以有人称这个影片是一个重磅炸弹,是催泪弹,使无数人流下了眼泪。那么从这一点来说的话,您觉得这是不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它有没有更多的政治因素在里面?
陈志飞:给人表面的感觉是这样,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背后的动机,背后的这种考量,实际上是更令人莫测,而且是会使人性被摧毁和抹煞。为什么呢?这么一个完全人为的灾难,被所谓的“人性”所掩盖。这种普世的人性被当局所利用,因为这是大片,当局肯定是喜欢这种片子,让大家都看,那它用这种很巧妙的人性掩盖了自己的过失,掩盖了“人为”的这种悲剧。
但是你再放眼看来,这种人性的普世价值、人性伦理是不是被现在中国普遍所接受呢?我们所看到的是恰恰相反。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民运领袖吾尔开希在日本大使外面扎驻多日,想取得回国的一张机票,当局不给他;还有法轮功学员的这些子女在国内受到非人的待遇,但有谁去关心他们呢?这种普遍价值实际上在中国是被蔑视的,只为当局用来当遮羞布,来掩盖它在历史上的污点。
那么我们又看到现在中国的这些艺术作品,艺术性越来越高,乐曲婉转催人泪下,可是给人带来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动,或者是对过去的一种怀旧,并掩盖历史上的罪恶或对人性的摧残,《唐山大地震》亦是如此。
之前,我跟你谈到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什么《激情燃烧的岁月》,它让那一代完全被摧毁那年代的人,就我们的父辈感受到过去的那种下乡、参军,又虚无飘渺的激动当中,虽然他们一生被摧毁了,但是最后在看《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还是会流泪,就是这种片子它的危害性所在。所以我说它们是“毒草”。
主持人:好的,看来在我们许多观众流泪的同时,由这个片子所引发的更深层的思考和您所揭露的一些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仔细的去思考一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节目就进行到这里,我想今天《唐山大地震》所引发的思考和您所揭示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非常感谢您今天加入我们的节目。各位观众,也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