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4月2日讯】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图一)。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
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以360度黄经来量度。二十四节气正好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个气相差黄经15度。春分时黄经为0度,清明时黄经为15度,如此类推。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昼最长(北半球,下同),冬至昼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确立的气。其后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于其他的节气,便以该段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或农业活动而命名,这些节气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气候。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原来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是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图二),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及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测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测量日影的长短,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秦朝《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为八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还有一些记载是有关惊蜇、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的萌芽:一月“蛰虫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 ,九月“霜始降”。到了汉朝《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与今天的完全一样。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的含义
*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立秋:秋季的开始。
*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注: 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
【民间传说】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