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3月14日讯】法务部长王清峰因为反对死刑引起极大争议,甚至犯众怒,两天后,这位原来是极富爱心和行动力的社运律师便以理念不合而辞职获准了。一个内阁阁员的辞职值得社会深思:是体制上的冲突?还是理念上的落差?我们的社会从失去中得到什么?又从得到中失去了什么?
平心而论,废除死刑的议题在台湾确实极为争议,民调结果发现反对者高达70%以上,而检察官反对者也高达八成以上。不过,反对的理由可能是多重的,有的人可能认为,即使理念是进步的,但违反当前法律仍是不公不义,法务部长的职务尤其不宜领头违法。也有的人对废死理念本身不同意,认为杀人者死,是情理法之当然,甚至天意果报亦应如此。
世界上已有近一百四十国废除死刑,这当然不表示我们也要这么做。但是,显然废除死刑并不是绝对荒谬不义的事。只是如果要改变一个大多数民众反对的政策,显然需要更细致审慎的过程,其中尤其涉及许多的生命意义、文化价值、法理哲学、和情感伤害修复等的讨论和决策。
当代民主理论中提出“审议民主”的概念,就是发现民主社会常靠投票来决定多数意见,但多数意见却常可能是保守而无知的。如果人民能够充分交换资讯,互相聆听、讨论,然后再投票时,意见就可能不一样;而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民意,才具有民意的价值,才是成熟的民主社会,否则就变成民粹!
媒体实应借此机会提供公共论坛,让各种不同意见,包括受害人(家属)、以及法律、伦理学、政治、宗教、甚至传播等各种学者,相互对话,让我们的社会更能深思熟虑!
生命无比珍贵。目前最受影像媒体青睐的往往是受害者家属悲愤的指控,失去亲人的至痛以及对于加害者,杀人犯的锥心愤怒,认为杀人者死才是公平正义的实现。这虽然有助于同理家属的感受,增进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体认,但却也容易流于滥情。因为仍有很多生命的问题仍悬然未决:即使杀人者处死,受害人亲属的悲痛是否即可平复?杀人者本身是否源自其背后其他的不公不义?司法的过程真的能完全还原真相和公道?那被隐蔽而不可知的事实是否成为永远的痛?甚至,难以避免的司法冤狱可能再度剥夺人命,与加害者有何不同?是否更加深了社会的不正义?
显然,什么是真正的公平正义?受害者亲人如何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对于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应如何对待?这是在这些制度和理念讨论之上,也同时应该面对和思考的议题。其实,在司法制度之外,我们也看有受害人家属以宽恕超越表面的正义、以慈悲和爱化解天地不公的终极遗憾。一个部长辞职的震撼希望不仅是媒体一时炒作的题材,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再沈思、聆听的心灵课题。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