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3月11日讯】 在全球创造了最高票房25亿美元的高科技大片《阿凡达》,在周日奥斯卡上却成为输家,只获三项小奖。这让很多观众,尤其是中国的“阿凡达迷”失望、沮丧,甚至痛心疾首。在中国的网络上,一片不解、不平,甚至愤怒之声!因这部电影曾横扫中国,不仅创高票房,刚放映时,甚至一票难求,观众排长龙等票。
为什么票房创纪录的《阿凡达》没拿到大奖,而在中国至今都没放映、全球票房才区区一千六百万美元的《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台湾译为《危机倒数》)却成了大赢家(获最佳影片、导演等六项大奖)?
恶毒的《阿凡达》
在观看这次奥斯卡直播时,我一直期待《阿凡达》输。虽然这部影片全球叫座,但在美国却有很多批评。立场中间偏右的《大好莱坞》杂志称《阿凡达》是部“道貌岸然的电影,充斥一元化角色和政治正确的陈腔滥调,情节无一不在意料之中。”华盛顿保守派刊物《标准周刊》的影评人也毫不客气地说:《阿凡达》是我看过的最蠢电影之一。片中影射美军被武装分子击败,表达出“深刻的反美主义”。连左翼的《纽约时报》影评也指出,《阿凡达》推销把大自然当成神的泛神主义思想,而把接近真实的社会描写得野蛮残暴。甚至澳大利亚的影评都这样总结,《阿凡达》传递这样的简单方程式:“人类是坏蛋,高贵的野蛮人是好人,异教崇拜好,美国坏,美军是大坏蛋,资本主义坏,采矿坏,唯一好的士兵是叛徒。”
我看这部电影时,也马上感觉到这是一部非常意识形态化的电影,随后写了影评“恶毒的《阿凡达》”,指出这是一部反人类、颠倒黑白的宣传片。“为了反资本主义,居然到了把自然当神拜、把自然和动物高于人、把原始野蛮的部落文化抬举到高于现代文明的地步。”
独木舟和泰坦尼克的差别
但这部片子所以高票房,主要是高科技、大场面,并大手笔宣传。在媒体渲染下,很多观众以好奇心理,要一睹3D为快。而且卡梅隆成功使用高科技拍的《泰坦尼克号》至今令全球无数人难以忘怀;我本人当年甚至感动到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泰坦尼克号》的书(港台发行,译为《铁达尼号》)。《阿凡达》在这种背景下推出,当然肯定吸眼球。虽然《阿凡达》的左倾意识形态把我气坏了,但无数中国观众却赞赏它,把它诠释成中国民众反对强暴拆迁。这种解读和感觉,在中国之外的观众中几乎没有,因为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野蛮拆迁。所以奥斯卡的七千评委对《阿凡达》也没有中国人那么倾心。
在奥斯卡颁奖时,看到《阿凡达》没得大奖,心里很高兴,以为好莱坞虽然是左派大本营,但这回总算聪明了一次,拒绝了那种意识形态的电影。但由于没看过《拆弹部队》,也不知它好在哪里。随后看到报道说,这部电影是描写伊拉克战争,于是开始警觉,因左疯云集的好莱坞一向反战(反越战,反铲除萨达姆的伊拉克战争,反—反恐),这不会又是一部反伊战的电影吧?
赶紧去找来片子一看,果然没错。痛感远不如《阿凡达》获大奖,因为《拆弹部队》不仅是一部更糟糕的左派反战意识形态片,而且在艺术想像力和表现手法上,跟《阿凡达》简直是天壤之别,是一叶独木舟和泰坦尼克号的差别。
把美军丑化成日本鬼子
《拆弹部队》描写在伊拉克拆除炸弹的美军三人小组,每天处于极度紧张危险之中,拆除当地武装分子安置的各种炸弹。但这部片子,把在伊拉克的美军,表现得好像是当年入侵中国的日本鬼子,陷入了伊拉克人民的敌视、反对(最好的反应也是冷漠)的汪洋大海之中,时时刻刻要被攻击。影片出现的伊拉克人,全对美军充满敌意,美国士兵几乎是战战兢兢、处于“一万个陷阱捕捉你一次疏忽”的恐惧、胆怯、无望之中。不仅普通伊拉克人敌视美军,即使是当地的教授妻子也把美军拆弹专家连骂带打地赶走。只有一次,一群用破车装石头的当地人似乎对美军比较“友好”,但一转头,就用一枚炸弹把美军士兵炸得粉碎,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全片只出现一个“醒悟”的伊拉克人,他身上绑满了自杀炸弹,但他突然想到四个孩子和家庭,决定到拆弹部队自首。但那个成功拆除过873枚炸弹的美军专家,这次却不灵了,怎么也无法拆下炸弹,最后在计时器快到时,对这个伊拉克人说“对不起”,然后飞跑去躲藏。这个唯一决定要站在美军一边的醒悟了的伊拉克人,导演却安排他被炸成肉末。
这位美军拆弹专家要返回美国时,他们小组的成员问,你这样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他沉思了一下说,他也不知道。对伊战、对前途,他们都无望、茫然而悲观。三人小组的另一人,因受伤被提前送回国,临上飞机时,还痛骂他的战友,说他终于离开伊拉克这个“沙漠”。而画面一转,是一群伊拉克当地孩子,围着美国军车扔石头。导演用这种结尾渲染出,美军在伊拉克已成“人民公敌”,人人喊打。
这是一部颠倒黑白的电影。因为美军进入伊拉克,不是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而是结束那里的萨达姆专制统治。美军没有像日本侵略者那样占领、奴役当地人民,而是使伊拉克人民获得了自由!随后伊拉克多次举行了民主选举,当地民选政府在管理这个国家,伊拉克并没有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两“左”相权取其“疯”
而且就在奥斯卡颁奖第二天,伊拉克再次举行了全国大选。据《华尔街日报》社论说,这次选举更加成功!在萨达姆势力比较集中的安巴省(Anbar),五年前的大选时,只有3375人出来投票(占人口2 %),而这次出来的投票者占人口61%!其他三个上次杯葛大选的逊尼派省份,这次投票率也高达62%、65%和70%,超过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
但在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的《拆弹部队》里,一丁点也看不到(更感觉不到)这种伊拉克获得自由、美军解放了这个国家的真实!反而在影片一开始,就打出字幕“战争就像是毒品”,把美军打击恐怖分子、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丑化成吸毒(战争)成瘾者。 把片中主角的美军拆弹专家表现为盲无目的、只把拆弹作为一种“瘾”的机器人。
而且《拆弹部队》过于写实,简直像新闻纪录片(该片也追求这种效果),毫无《阿凡达》那种艺术想像力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所以在吸引观众的能量上,简直是两极!
但好莱坞的评委们为什么看中了《拆弹部队》?因为在反资本主义和反伊战之间,反伊战更迫在眉睫。中国古语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好莱坞这次是“两左相权取其疯”,越左疯,越鼓励。
“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牛”
无知、傲慢、极端左倾的好莱坞,越来越被美国民众反感、甚至痛恨。像上台给《拆弹部队》颁奖的女星史翠姗(Barbara Streisand)就狂热反战。当年她曾给美国国会写抗议信,但竟把萨达姆说成是“伊朗领导人”。一个连伊朗和伊拉克都分不清的人,却“正义凛然”地指责国会决议。她的信还被指出有许多英文拼写错误,成为电视脱口秀的笑料。这次另一位上台颁奖的男星辛潘(Sean Penn)也是反战狂热者,当年曾跑到萨达姆的巴格达慰问,替独裁者做反美宣传。
虽然《拆弹部队》拿到六项大奖,但美国人可能不会买账。该片成员在领奖时说,这下他们的电影可以找到发行商了,说明这部九个月前就首映的电影,至今还没有美国连锁影院接受它。
毕格罗和其他女导演有点不同,她不喜欢别人称她“女导演”,连《洛杉矶时报》要以“女导演出头天”的题目专访,也被她一口回绝。她说,“我不认为我的电影和我的性别有关”。她要跟男人平等竞争,因此导演了一部关于男人和战争的电影,全部由男演员出演。她曾说,“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牛!”实际上她要说的是,“左派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左。”她说到,也做到了。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