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2月13日讯】 新春大吉 万事如意 更岁交子 辞旧迎新
农历新年这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每逢农历新年,全家老少都会在一起吃饭, 以庆阖家团圆,年三十晚的那顿就叫团年饭。
旧时的习俗,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腊味的种类繁多,举凡腊肠、腊肉、腊鸭、腊鱼、风鸡、风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没有腌制,也一定要买上一两样来应应景。
年糕
刚腌过腊味,接下来,就该蒸年糕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也有条状的宁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以形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传统的观念认为,蒸制年糕的成败,关系着来年运气的好坏,所以蒸年糕时有些禁忌。例如不准说不吉祥的话,不准大声吵闹等等。
在中国北方的许多省份,过年时还要包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
虽然饺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点心。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时刻,据说这时吃了饺子,喻辞旧迎新,表示“开张大吉,万事如意”。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咸宜,贵贱无分。年三十儿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夫人、格格和皇族女儿们全召到殿上,子时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赏银子;接着众人一起吃饺子,光绪皇帝夫妇来拜年也是赐给“煮饽饽饺子”。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
最“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河南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多将饺子与面条一起煮了吃,名叫“金丝穿元宝”。内蒙及东北一带,还有人将饺子放进白肉酸菜火锅中煮食,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过年应节食品外,每位家庭主妇都还要挖空心思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年菜除了讲究精致、丰盛外,好的口彩也是必备的条件。如北京人的年饭,以黄、白两色米煮成,称为“金银米”,上面插有松柏枝,并以金钱、枣、栗、龙眼等为装饰。江南人以风干茄蒂、混合果蔬,煮成“安乐菜”。吃年夜饭时,一定先挟一口安乐菜。鱼因为谐音“余”,也是一道也不可少的年菜。就连不产鱼的北方,也要在桌上摆一条木刻的鱼应景,以示“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