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安亲班老师私喂学童利他能”新闻省思

【新唐人2010年1月26日讯】媒体报导为求引人瞩目,常冠以不实标题,引起专业伦理与错误报导之间的冲突。日前卫生署署长杨志良怒斥媒体误导疫苗作用而“乱下标题”,即是一例。

99年1月12日,媒体强力报导某安亲班老师私自喂食学童“利他能”(管制类处方药物)事件,以醒目标题称其为“儿童古柯碱”,对于“利他能”疗效及副作用诸多不实报导,引起患童家长的恐慌、疑虑与压力,影响继续服药治疗之信心,甚而意图停药。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接获多方反映,本已在次日(13日)发布新闻稿协助澄清,然新闻稿发布后,媒体却坐视未予刊登、更正与回应,故有此文。

许多罹患身心疾病的孩子及其家属,深受病症征状与艰辛治疗所苦,他们需要被了解、同理及支持。媒体忽略专业伦理而不当污名化之报导,不仅是在患者与亲属的伤口上洒盐,对媒体应负社会求真求、求知的责任怠忽轻视,更易有长远不利的广泛影响。有鉴于此,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邱彦南表示,有必要加强宣导,让社会大众明白“利他能”药物的疗效与“毒品”之差异所在。

利他能vs毒品

“利他能”(英文学名:methylphenidate;商品名Ritalin)的化学结构类似安非他命,但是药效价比安非他命弱10倍,以临床治疗剂量使用下,亦无造成脑伤的报告。国外以“正子脑部造影术”进行口服“利他能”与静脉注射古柯碱的对照研究(Volkow,1995)显示,服用口服“利他能”不会产生如同古柯碱一样欢欣快感的现象,与毒品有别,国内临床观察亦有相同结果。

此外,即使美国药物滥用警示网络系统中,“利他能”的通报率为古柯碱的四十分之一,亦不足以论断其具毒品滥用结果。较恰当的解释是:利他能会以违法的状况在“正常医疗以外的情形使用”,而非“正常的医疗使用导致成瘾滥用”。

例如美国大学学生在未经医师诊断下,自行透过管道取得药物提升学习成效,导致滥用。在台湾,尚未发现在正常医疗使用“利他能”,却滥用成瘾的案例。另有研究报告(Molina与 Pelham,1999)指出,在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患者中,以中枢神经刺激剂(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imulants,如“利他能”等)治疗,比未以此药物治疗者,较少发生药物滥用疾患(substance use disorder)。

不当新闻 亟待以善导正

以上说明,可澄清媒体引用某些过去某些偏颇团体或族群之说法,以“利他能”“俗称”为“儿童古柯碱”,是非常不恰当的新闻处理。

我们呼吁关心孩子的大人们,共同继续为孩子们的用药安全把关,谨慎使用并监督药物反应,同时对于发觉此事件且举报的老师,表示高度之敬意。

最后,诚挚期待台湾的媒体同业,在专业处理过程中多善用“善的同理心”,发挥媒体裨益社会的公器功能。如果撰写者在发现报导错误,并了解其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后,能谦虚地在适当版面向大众道歉,不也是一种专业、敬业的表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