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平: 杨白劳去见黄世仁,能和中国讲人权?

【新唐人2009年11月17日讯】刚才在美国CNN电视新闻节目中,看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弯着腰,一个人打着伞急匆匆地走下专机,迎接他的是中国上海的菲菲细雨,画面上只有他一个人,显得鹤立鸡群,踽踽而行,不由得心头一震,阴冷伴雨的天气,不期而至,恐怕不是一个很好的兆头,做为一个出狱不久的中国记者,我和大家一样,对奥巴马充满了过多的期待和幻想,希望他与胡锦涛会面时,多讲讲中国的人权,多提提刘晓波,谭作人,胡佳,但愿胡锦涛能够放一两个良心犯,改善中国的日趋恶化的人权状况,然而,坦率地讲,我并不抱太大的希望。美国总统冒雨出访,使我想起了少年时代看过的革命样板戏《白毛女》,可悲的是,奥巴马象杨白劳,胡锦涛似黄世仁,欠债的美国去拜访债权人中国,和白毛女的故事有点雷同,不一样的情节是,杨白劳当初顶风冒雪,现在奥巴马还没见到胡主席,却已被淫雨打湿了火热的心。他能理直气壮地与胡锦涛讲人权吗?我不由得叹息。

当然,我看到了独立中文笔会以及国际笔会所属的63个笔会星期五发表的联合声明,呼吁即将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使用他的影响力,说服中国政府释放刘晓波等所有良心犯。联署这个声明的还有国际笔会六位负责人,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名子,可见份量不轻。还有北京天安门母亲张子霖和美国耿和的呼吁,以及法国无国界记者组织提出的有关中国言论表达自由的九个"为什么"和一个"要不要",他们并表示"如果奥巴马总统提出这些问题,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答案与保证,那么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就有进步了"。

显然,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我相信奥巴马不能回避自已的使命,他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必须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做点什么,但我们还应当看到他与克林顿的不同,那时,美国手里有一张王牌是逼迫中国就范的最惠国待遇问题,十分重视经济利益的中国政府不得不向山姆大叔做些让步,我清楚地记得释放魏京生的时候,有很多党员想不通,各级党委还要开会,用美国的优惠政策点拨他们的花岗岩脑袋,可见那时共产党怕美国,现在呢,中国不仅军队强大,武警横行,而且富得流油,购买了美国8000多亿国债,也就是说,美国成了讲话底气不足的杨白劳,中国成了财大气粗的黄世仁,他能向胡锦涛讲什么呢?胡主席听了又会作出何种反应呢?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文章所言:奥巴马目前正在为美国依赖中国的状况付出代价。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几乎资助了美国的一切:狂热消费、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极其昂贵的战争以及为崩溃的银行制定拯救计划。共产党债权人把资本主义的债务人把握于股掌之间。奥巴马入主白宫后,继续高筑债台。九月底,债务已增至一万四千亿美元。他雄心勃勃,要修复经济并普及义务医疗保险,需要用钱。只有中国愿意并能够向美国继续给予高额贷款。北京的中央银行积累的外国货币已超过两万亿美元。

由此看来,我们处在一个令人悲哀的时代:经济上最富有的国家很有钱,但没有人权,没有民主,政治上最民主的国家有人权,但经济上搞的一团糟,手里又没钱,后者站在道义一边,但又不得不求助于前者,为什么不能既有钱又有人权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真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吗?真的就不能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世界?

我们可以想像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处境,一方面他不敢辜负关注诺贝尔和平奖颁布后他本人实际贡献的善良人们,一方面他又要从本国的经济发展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矛盾当中左右为难,而且他面对的又是一个世界上最强大,最顽固不化的共产党利益集团,因此他很可能谈论最多的还会是贸易磨擦,气候变化,全球反恐,人民币升值等问题,既便奥巴马提出中国的人权状况,并表达改善的愿望,也会是委婉而柔情的,他绝对不敢触怒黄世仁,大概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也会老调重弹,讲一些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的话语巧妙敷衍,使与中国打交道经验不足的美国总统一头雾水,不得要领,能不能念及美国众议院的决议放过刘晓波和谭立人,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就我个人观察,刘晓波没有正式被起诉,谭立人迟迟没有下达判决结果,似乎表明中共高层存在着分歧意见,他们好像在等待时机,显然用自已的公民做人质打发杨白劳,成本很低,中共感到很划算,所以就浦志强披露的谭立人狱中影相看,不能排出他们获释或流亡海外的可能性,但不论如何,海外民运和有良知的文化人毕竟做了一些努力,奥巴马毕竟做了一回可怜的杨白劳,黄世仁毕竟要仔细思量一个问题,光有钱并不能使国民生活幸福,社会安定。

但假如这次奥巴马象希拉里那样,连人权都不敢提,还竟以"中国是美国的出资人"自我解嘲,那么,就是越过了底线。杨白劳不想拿女儿抵帐,美国也不能摒弃普世价值,该借债还得要藉,该还钱还得要还钱,该和中国交往还要交往,该和中共领导人讲人权还得讲,原则不能丢,策略要讲究,时机要把握,这就看奥巴马的政治智慧如何高超了,或许正是债权债务把中美双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彼此之间,不能分离,不论胡锦涛愿不愿意听杨白劳的诉求,黄世仁毕竟要面对杨白劳,大概上帝就是叫他们两个人,演出一幕生动活泼的人间悲喜剧吧。

2009年11月15日于多伦多

(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