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10月16日讯】由湖南日报的资深编辑萧建生撰写的《中国文明的反思》在大陆被禁,“十一”前在香港出版的时候也遇到了中共的压力。出版商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决定把书的部分内容公开上网连载,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本被中共明令禁止的书籍,那么这究竟是一本什么内容的书会被中共禁止呢。
新世纪出版社是这样介绍的:很多人把春秋战国看成是一个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分裂混乱的黑暗年代。那么一个黑暗的社会怎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怎么会产生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很多人把秦始皇暴力统一六国,建立皇帝专制的大统一国家,看成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既然是伟大的进步,为什么秦灭六国之后,中国没有再出现象老子、孔子、孟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很多人把宋朝看成是一个专制腐败、落后贫弱的朝代。可是既然是这么专制腐败、落后贫弱的社会,那么它为什么会对全人类贡献出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伟大的发明,为什么宋朝会出现繁荣的商品经济,为什么宋朝人会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操。
本书的作者以其丰富的学识,犀利生动的文字,引述大量的翔实的史料,阐述了中国文明曾经有过的辉煌及衰落,重新解读了中国的文明历史。同时结合了东西方的经验,对中国一元化文明的起源、发展、强化及其转型失败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总之这是一部有民主、宪政、自由、人权等现代文明的观点,对中国文明历史进行系统、全面反思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收集材料,研究分析写成此书,期间反复的修改补充达二十余次,本书的删节版几经周折在中国大陆出版之际却被禁止发行。新世纪出版社现推出海外未删节版,希望读者在读后受到强烈震撼之余,还能得到深刻的人文启迪。
这本《中国文明的反思》是新世纪出版社即轰动世界的赵紫阳《改革历程》之后出版的最新书籍,负责人鲍朴表示,因为出版日临近“十一”,作者萧建生受压,一度要取消出版,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决定顶着压力出书,这本书终于在9月28日在香港面世。因为中共新近引起的禁书风波,反而是更多的人希望看到这本书,但是由于书的首印量只有两千份,所以鲍朴决定在网上公开转载部分内容。那么在今天的海内海外名家谈节目中,我们请到了新世纪出版社的负责人鲍朴,请他就《中国文明的反思》的这本书被禁发表他的见解,下面就有请鲍朴先生。
============================================
首先我要说的赵紫阳的《改革历程》不应该算禁书范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合法出版物,这本书在香港没有被禁,另外我没有主动到中国大陆去发行,所以我不能说我这本书是禁书,我们这本新的《中国文明的反思》确实是禁书。当时的情况,据他的作者介绍,
2006年他完成书稿以后,给了很多国内出版社,但是没有人愿意出版这样的书,最后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了社会科学出版社,找到一个编辑,这个编辑很喜欢这个书稿,马上同意就出版,这本书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印好了、做了广告,然后也把资料发到各个书店,准备2007年的1月1日开始推这本书。但是在1月1日之前,又接到命令说这本书不能发行,那么前后就是这个情况。那么我们这个出版社今年大概8月初听到有这样一本书,我很快拿到他的书稿,我就认为这本书稿是非常好的书稿。为什么呢?他的观点比较新颖,所以我同意马上出版,这个就安排在9月底出版这本书。
这本书被禁的原因我们只能猜测,我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被禁,但是你看到书稿以后,我想大概几个原因,一个原因众所周知,中国的官方对重大的历史,它有一个官方的版本,这些版本就是在大陆的教科书里反映出来,那么对中国历史重大的事件,它官方的版本有一种特定的观点,那么这本书被禁反映了什么呢,就是社科出版社先印刷了以后然后再禁,那么就反映出中国大陆所谓禁书、禁言它有一个灰色地带,这本书就是这个灰色地带里面,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本书不应该被禁,它就通过,然后去印刷,也做广告。
还有一部分人这本书因为观点,那么现在这本书反映了实际在中国大陆各个编辑,还有各个编审人员他的这个个人的观点也并不一样,反映了这样一个灰色地带,这本书之所以最后被禁,我的分析大概有几个原因: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写作他用这样一个态度,他用价值观念去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那么他的结论又和官方的版本是不一样的,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毫无顾忌,也就是说好像官方的版本根本不存在一样,我想这本书被禁是一个最大的原因,这是我个人的分析。
那么这个作者在进一步审视,通过他的这种观点,他认为个人的权力是个好事情,他认为多元社会是个好事情,他认为最终的民主是个好事情。那么他用这样一个价值观念去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很突出的是他的结论和我们所知道中国大陆的一些官方的说法和大部分读者、学者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他认为秦代用暴力的大统一,未必是什么好事情,那么他为什么说秦代统一以后,为什么就没有孔子、孟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的问题是很值得人们去重新思考的,这也就是我看到这本书的价值地方。再举一个例子,他说这个所谓清三代,这个清代的初期这个经济、文化、军事在一个上升期间,那么现在很多人比当今盛世和一些清三代也就是康熙、乾隆、雍正三代去比,他不认为当时这个清代是什么盛世,而他认为当时反而埋下了后来中国极贫极弱的祸根,为什么呢?当时的皇帝,当时的一元化文化影响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在和西方打交道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决策,他认为他们那些决策是错的。
那么更突出的一点,他在写到五四运动的时候,他不认为五四运动对中国这种社会的转型,他认为这个社会转型是好事情,社会转型起到了什么好的作用,相反五四运动把后来中国的一些政治和社会政策推向极端化,五四其实埋下了当时的一个火种,使得各个方面像一个强化这种所谓一元化的文明,这是作者几个比较突出的观点。那么在这本书里,当然他不只是这几个观点,有很多很多很值得研究的观点,他用一种非常平乎直叙的方式,也不去隐晦,然后把他表达出来。
这本书和其他一些书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他不用暗示的方法,他用非常直截了当的方法,他就是认为一元文明是不好的,多元文明是好的,那么最终一个社会去保障个人的权力这是好事情,他用这样的观点去审视各个时期,但是这本书为什么在禁书当中他是属于灰色地带,是因为他不涉及到反右、文革当今比较敏感的事情,他只涉及到清末和民国的一些社会的变化,这个人是研究清代和民国历史的,他对这方面着墨比较重,他对这个感受也比较深,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
反映当时对于《河殇》的争论还在继续,这个国内的学术界,还有关心社会问题的这些人,一派认为就是中国所谓的传统文化,所谓的中学唯体,西学为唯用,是完全失败的一种路线,还有一种就是坚持所谓中国特色,其实也是和过去中学唯体,西学为用是一脉相传的,这个所谓的中学唯体,我通过读这本书,我的体会所谓中学唯体,实际就是说以中国的价值观念为本,那么这价值观念是不变的,他就说中国的价值观念是一元文明的价值观念,因此这种基本价值观念是要变的,那么我认为这种争论还在继续。这本书被禁,开始说又可以发行,然后又不能发行,就反映这种争论还在继续,这种争论比如说在80年代的电视剧,《河殇》也反映了这样的争论。
本来书我已经做好了,突然作者通过联系,说有关安全部门找到湖南日报,那么湖南日报总编很紧张,就说你在香港出书,你知道这个出版社的背景,是不是因为我鲍朴,因为我新世纪出版社出这本书是不是要破坏十一的大典,它们这个游行。实际上我们安排在9月初出版,当时我都没有想到“十一”什么的,当时确实赶了赶,想到因为大部分读者,大陆读者还是比较关心这方面内容,香港读者相对来说比较少关心这方面问题。大陆黄金周很多人到香港玩,我想大家来香港玩能够买一本书,当时是这样想的。那么后来作者是显然受到很大压力,说十一前还是放一放吧,我就提醒作者,我说香港出版社就变成像大陆出版社一样,现在的情形就是印了,然后又不发行,是不是你想让这本书现在闹到和以前的结果一样呢,他就很矛盾,他心里头不愿意停下来的,但又迫于压力,最后还是经过一些思想斗争以后,说还是发吧,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想作者现在没有受到进一步的压力,书现在已经出了,特别是引起一些媒体关注以后,我认为值得提出的什么,是湖南日报的总编看到作者书稿以后,他也认为这本书从内容来说也没有什么,作者说一元文明不好,多元文明好,别人也可以写一本书有观点说多元文明不好,一元文明好,这只是观点问题,这本书第一不应该被禁,到哪里都不应该被禁,更不应该在香港停下来,最后这本书能够在香港顺利出版,我认为还是一件好事。
我想作者,它在2007年被禁以后,他有两年的思考时间,所以当时我想他有一些清末民初的一些观点,没有表达的那么清楚,当时可能拿出去一部分内容,为了在国内能够发表,我没有仔细地去比较这两个版本。据作者讲他把以前删去的一些章节,一些内容并不是在一个地方,但是有一些删去的内容又放回去了,那么作者加了新的序,特别是五十年代,他在评论到五十年代最后一次中国社会转型的时候,在以前的版本没有,这个版本他加了一次最后一次社会转型,他指的是五十年代初期有一个新的机会,从一元文明转到多元文明,有这样一个机会,但是又失败了,他这一次把这一部分又放进去。
国庆已经过去了,结果大家都是看得出来的,我认为安全部门就做他们安全部门的工作,不要去管什么某一本书的出版,这个他们是过线了。实际上我认为并不反映当局的什么样的一个政策性的问题,他就是在中国这种的大环境下,人人都知道有一个讲话的底线,那么在这里面就有灰色地带,那么这本书被禁是反映某些人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们认为这些观点被禁,那么谁也没有说官方也没有说个人权利不是好事情,或者说民主不是好事情,也没有人出来这样讲,而是某些自认为肩负着禁书的使命这些人做出的错误决定。
事先我就认为是禁书,因此有必要在香港这样特别的地方能够让这本书出版,至少可以正式出版,他的影响力还是要看读者读完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那么首先这本书要出版,我们做的是这个事情。
刚才我讲的就是几点,他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这种观点,这种观察的这种角度,是非常新的。而且这本书并不是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关于历史的一个大众读物,而且在读有关历史的一些趣味故事时,又有很多观点性的启发,我觉得这本书很多很多观点在里面,你比如说举个例子,他说犹太人两千年以后再建国,其中有一个原因说明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文化,他就指出中国民族有一个特点,特别是近代喜欢忘记自己的历史,这个观点是他个人的观点,讲出来大家都可以争论,有一个人就把这个观点这样讲出来了,就是一个好事情。
这个观点新颖,他其实并不是以前从来没有人有这类的观点,他认为他的观点还是建立在比如说柏杨啊,一些过去有影响的作家,一些学者的成果基础之上,那么他的这种坚持,就是说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应该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并不顾忌有什么后果,这个就是我认为最可取的地方,对打破一些不必要的禁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香港图书市场是非常小的,这本书发行量第一次的印量才两千本,两千本全部卖出去也不过就是两千个读者接受本书的内容,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在网上做一些摘录和连载,使更多的读者能够接受到这本书的观点。
现在反映没有看到这本书,现在很少有人读过到这本书,也就是我们现在准备拿出一部分在网上载录,连载,这样使很多人接触到这本书。这本书从开始的时候就非常精彩,只是个人可能有个人不同的观点,那么很多观点非常新颖,那么我也觉得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争论是好事情。
好,谢谢!
–转自[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