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10月1日讯】 从报上看到著名右翼专栏作家萨菲尔(William Safire)去世的消息,一阵难过。虽然跟他素昧平生,但我到美国后,从思想到写作都在相当程度上是伴随着读他的专栏而成长,对他有一种思想的共鸣者和写作的指导老师般的感激!
萨菲尔在美国评论界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有一言九鼎的份量,因他在美国大报《纽约时报》言论版写了长达32年的专栏(至2005年),而且是每周两篇,写了3000多篇!在这个期间,大多还没有电脑互联网,所以《纽约时报》对美国人,尤其对知识份子想法的塑造,具有近乎垄断的能力。萨菲尔在这样的大报写专栏(报业托拉斯同时在全国几百家地方报纸转载),而且一写这么多年,可想而知其深远的影响力。
除了政治评论,萨菲尔还每周写一篇“论语言”,讲解分析当今政治词汇、流行语言等。这个在《纽约时报》星期天版的专栏,深受关注政治、喜欢看电视政治评论的读者欢迎。我经常是由于看了他的讲解,才弄明白了美国政治人物演讲、辩论中使用的一些有趣的说法。也是由于读他,更感到英语的奇妙无穷。萨菲尔在语言这个领域,也奠定了大师的地位,《纽约时报》的讣文说,“他成为非官方的英文语言的仲裁者”。
《纽约时报》是被称为“左派旗舰”的著名左倾报纸,而萨菲尔是当年在给共和党籍的尼克松总统做演说稿撰写人时,被该报邀去写专栏。萨菲尔说,当时《纽约时报》是为了平衡他们的(左倾)社论﹔也就是用萨菲尔的右派言论,来吸引保守派读者,也平衡其他左倾专栏文章,因在《纽约时报》的所有专栏作家中,只有萨菲尔这一个右派。虽然我对《纽约时报》的左倾立场相当反感,但对其老板有胸怀、雅量和眼力启用萨菲尔,“容忍”其观点,还是非常钦佩的。
我本人成为右派之后,之所以还看《纽约时报》的言论,萨菲尔的专栏是个重要的吸引。当然还有另一专栏作家罗森绍(A. M. Rosenthal,曾做过《纽约时报》17年总编辑,2006年去世),我也非常喜欢,虽然他偏左,但他跟萨菲尔一样,都非常反共,严肃的文章中充满一股凛然的正气、大气、男人气﹔而不像今天一些专栏作家那么耍贫嘴、一副玩世不恭的毛孩子劲头。
萨菲尔对专制国家的批评相当尖锐。例如 2001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居然把仍有黑奴的苏丹“选”为理事。萨菲尔在专栏中痛斥说,这等于是“奴隶制胜利了” (Slavery Triumphs)。该文开篇就批评说,“这是共产中国和共产古巴领导的”,它们是“仍做黑奴买卖的苏丹的联盟”。据中国国内学者披露,当时新华社故意把标题译为“奴隶们胜利了”,来刺激中国愤青,煽动民族主义狂热﹔当时人民日报“强国论坛”甚至掀起对萨菲尔的“愤怒斥骂的声浪”,指控“美国居然敢把别的国家当作奴隶”。此事可看出萨菲尔的铁肩道义,更可看出新华社的卑劣龌龊。
虽然置身左派大报,萨菲尔却绝没有迎合雇主,而妥协自己的右派理念和言论。他曾严厉批评《纽约时报》支持的民主党卡特政府,这些批评文章,还使他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在重大问题的评论上,萨菲尔都不掩饰或回避自己的保守派立场,不看老板的脸色写专栏。
在克林顿当政时,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其夫人希拉里是“天生的撒谎者”。希拉里抱怨说,她为母亲而抗议。意思是,你说她天生撒谎,等于是说从母亲那遗传。她的丈夫克林顿更义愤填膺,说如果他不是当总统,会一拳把萨菲尔的鼻梁骨打断。
《华尔街日报》就萨菲尔去世,发表了专题社论,感叹说,虽然萨菲尔是我们竞争对手报的专栏作家,但在我们的保守派立场遭左派攻击的时候,他总是声援我们。这家保守派领衔大报说,“七十年代,无论经济,还是外交政策,时装和音乐等领域,对美国来说,都主要是个不幸的年代,但在这种恶劣的时刻,在新闻和公众生活中,却崛起一代保守主义的巨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在外交政策领域,萨菲尔从来都是“坚定的冷战勇士”,2006年他获得“总统自由勋章”是实至名归。
《华尔街日报》的社论最后把萨菲尔和美国保守派大将巴克利(William Buckley)、新保派鼻祖克瑞斯托夫(Irving Kristol)、自由经济学巨匠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并列,誉为“在从失败的六十年代和萎靡不振的七十年代中为挽救美国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萨菲尔是个永远思考、进取的知识份子,也是个极为勤奋的作家。他除了32年写了四千多篇政治评论和语言专栏,还写了四本小说(其中一本成为畅销书),几本语言专著等。
他 75岁高龄那年停写政治专栏之后,到一家基金会做主席﹔但还继续每周给《纽约时报》写一篇“论语言”的专栏,这个专栏他一直写到9月11日,也就是他9月 27日去世前的两周半。他得的是胰腺癌。由于我父亲就是因这个病而去世,所以知道这是一种非常痛苦、令人身心都倍受折磨的绝症﹔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父亲不仅完全不能进食,而且疼痛难忍,要靠不断注射杜冷丁等麻醉药物维持。但萨菲尔却坚持写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简直是难以想像!那份毅力、勇气,那份勤奋、敬业,更有那份对读者和生活的爱,实在令人感动,更给人激励和榜样的力量。
萨菲尔2005年离开《纽约时报》时写的那篇告别专栏,题目就是“永不退休”(Never Retire)。他借用诺贝尔奖得主、人类DNA结构的发现者沃森(James Watson)的赠言:“永远不要退休。你的大脑需要锻练,否则就将萎缩。”他不仅记住,并实践到自己的整个人生。
一个人走了,从他的生命中,我们能够学到些升华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给他献上一份最好的纪念。
2009年9月29日于美国
──《观察》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