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8月15日讯】(中央社台北15日电)受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影响,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源头地区的沼泽湿地退化、萎缩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带来压力。
全长约6300公里的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分布在长江源头地区的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沼泽湿地群之一,面积约1 万43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于源区东部和南部,以当曲流域最为发育。
新华社报导,从2005年起,先后有数支科学考察队对长江源头的冰川、湖泊、沼泽湿地等生态环境进行调查。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辛元红说,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长江源区的沼泽湿地正在呈现斑块状退化,而且速度惊人。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队长唐千里说,有“高原肾脏”之称的长江源区沼泽湿地对稳定和改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全中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调节长江中下游严重的洪涝灾害,也具有重要作用。
他说,随着沼泽湿地退缩,三江源区植被将逐渐退化,由藏蒿草组成的沼泽化草甸将向由矮蒿草、杂毒草组成的高山草甸及稀疏的灌丛草甸过渡。
辛元红表示,这意味着沼泽湿地萎缩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地区干旱、湖泊沼泽对河流的调蓄作用丧失、洪水泛滥、土壤沙化、荒漠化过程加剧等严重生态问题。
来自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和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长江源区的年平均气温每10年就会升高摄氏0.24度。不断升高的气温使得冻土层不断消融,从而加速沼泽湿地退化速度。
辛元红说,预测显示青藏高原未来 100年间冻土将退化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在未来 100年间,随着多年冻土的大规模退化,整个青藏高原的沼泽湿地将以成倍速度退缩。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晓南说,长江源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有赖于自然气候因素和人为恢复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目前的恢复状况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必须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和恢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