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7月16日讯】(中央社巴黎15日法新电)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团队指出,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其中许多原始天体曾经是彗星。它们是被脱离轨道的巨大行星强烈撞击,散落至小行星带。
一般普遍接受的理论认为,小行星带是“原行星盘”留下的碎石;所谓原行星盘是指新恒星诞生时,围绕它的环状浓密气体。
但这些碎石一直以来引发极度好奇,它们从冰块和石头的混合体到火山岩都有,明显不同,意味者它们起源复杂。
根据英国“自然”(Nature)期刊今天登载的研究指出,小行星带“大量碎石”其实是彗星所构成。
法国及美国研究者进行一项太阳系早期发展数学模型研究,当时行星由大量星尘和气体逐渐累积形成。
根据这项模型,刚诞生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等巨型行星当时以十分紧密的布置在轨道运行,距离太阳大约约5到15个天文单位(AU),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就是约1亿5000万公里。
这些巨型行星之外,还有由大量彗星组成的盘状体,被称为外海王星体(trans-Neptunian),距离太阳大约16到30个天文单位。
当巨型行星愈来愈大时,运行轨道也愈加不稳定;终于,在大约6亿年之后,因引力影响,天王星及海王星脱离轨道。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它们冲进外海王星体,将其撞散,流落在太阳系。其中很多彗星受到小行星带微弱引力影响,停留在此直到今天。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者古奈勒(Matthieu Gounelle)在记者会中指出,如果这模型实验是正确,这表示大多数初始小行星与彗星的差异,比原来所认为的更小。
这也对微流星或冲进当时地球灸热大气层,存留下来的地球外物质起源争议提供线索。(译者:中央社陈蓉)
本文网址: https://www.ntdtv.com/gb/2009/07/16/a31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