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5月23日讯】-漂鸟专题之2(中央社记者杨淑闵台北23日电)电子业外移,让农家子弟马文权的姊妹失业,他决心一天只睡3、4小时,将本业外的时间投入老家菜园,上过漂鸟营后,改种有机蔬菜销售,经过6年努力,现在让姊妹勉强支应生活。
35岁的马文权,是参与2007年漂鸟计划中的农业体验营学员,也是在外工作的农家子弟,今年农委会扩大举办“农业后继者培育计划”,成为“回农青年”真实范例。
他有着一颗爱家、爱农业的心,持续与农业发展瓶颈奋斗中。
马文权说,“漂鸟计划能唤回农村务农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农家子弟,也几乎都是为了帮助家里农业发展新契机的年轻人;很难说是因为上了 3天漂鸟营,就能一头栽入做到成功的,因为农业发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过上过漂鸟营,我说服了我老爸改种有机蔬菜。”
他也说,“受景气影响,电子产业出现外移潮,纷纷迁厂至中国大陆发展,我的姊姊跟妹妹因此失业;我的老爸62岁了,跟(农委会)主委(陈武雄)同年,但是因为务农,模样看起来老许多;实在不忍让他再为家事烦忧,我决心在台北捷运局下班与休假时间回三芝帮忙种菜。”
谈到漂鸟计划与他想帮姊妹依赖务农维生的关系,他边回想边说,“帮助我站在老爸老妈既有的菜园传统种植模式上向上提升,种植、贩卖更精致化的有机蔬菜。”
他说,“3天的漂鸟营课程,让学员实际看到、感受什么是农林渔牧业;因为我很清楚我要做的是有机蔬菜,因此再参加后续的筑巢营,从中学习有机栽种技术,例如我老家在三芝迎风面,选择在温室中种菜,但因此少了害虫天敌–鸟,所以要种些害虫不爱的植物驱虫、替代农药。”
讲到有机栽种技术与产品品质,马文权笑说,“很辛苦啊!先要说服老爸,接着睡好少,所有技术都是新的,有父母姊妹合力下,加上从小也下田耕种,经验堪足,终于顺利学会有机栽种技术;从以前一季一收,现在每个月都可以收成,客人也夸说口感好。”
产量与品质提升,售价是否也可提高?他说,约比非有机产品的价格高3成,但是成本也比以往高。
不过有件业外收获让他总觉得辛苦值得。
他说,因为吃有机蔬菜的客层属性不同,因此结交一些益友,有位客人不知我太忙当天忘了送菜过去,不仅没生气,还担心的问,“是不是累坏身子?”,并想送一本健康书给我,真的感到很窝心。
不过,马文权做的不是加工农产品,利润较低,并是家人分工模式,同样面对经济规模不够大的问题。
他说,“营收虽然已经比父母传统耕作时成长一倍以上,但是相关收入,还是不足养家,只能勉强让姊姊跟妹妹省吃俭用渡日。”
马文权说,“其实年轻人务农需与老一辈传承技术再提升之外,产销结构问题仍是需要透过政府解决、改善的根本问题。”
他举例,“像我就知道一位非农家子弟投身农业的学员,当她缺钱、没土地、没技术,政府都会提供贷款与技术帮忙,只是问题来了,终于种出可以卖的作物时,要卖给谁呢?没收入的她付不出贷款,最后这位对农业热情满满的学员负债累累。”
马文权以自身例子指出,他一人当多人用,产销全部自己做。他说,“因为在外工作,知道很多人喜欢涉猎有机知识,我就架设‘三芝有机农场’部落格,一方面与同好交换知识,也作为宅配销售平台,并吸引买客到园区实地了解,进一步建立信赖与忠诚度。”
他的销售方式之二是运用当地特色。他说,“三芝有观光客,因此他到路边设告示牌指引观光客入园购买;还拓展法鼓山等宗教团体客层,参与其举办的素食活动,都因此建立口碑,建立忠诚顾客。”
不过马文权重申,现今台湾农业发展多数是单打独斗,若不是农会干部、参与产销班组织运作者,得不到资源协助销售。
他说,以三芝北海一带而论,已是观光区,但也仅有农会组织干部的农园才会受到公共造景助益,相关吸引观光客的造景动辄数十万元,对农夫而言都是付不起的支出,不可能自费设置。
他建议,政府推行鼓励青年回农之际,应着手改变产销结构,建立虚拟或实体的销售平台,否则没有销售管道的青年要务农有成很难;又如参照美国西雅图或欧洲很多都市,有诸多市集办得有声有色,让精致农业具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