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史论兵】第八集:甲午战争(上)

【新唐人2009年3月1日讯】开战前,清朝国力胜于日本,为何一败涂地?

谈史论兵】第八集:甲午战争(上)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是中国人心头的伤痛,但它又是任何关注历史的人无法回避的一笔,任何想要了解近现代的中国的人,都无法回避这场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

世事如棋局,19世纪是大航海的时代,往来于各大洲间的帆船、蒸汽船,也一步步地把全世界带入一体化的进程。在世界上某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孤立事件,而是将对世界的另一端带来间接和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种效应似乎是掌握在冥冥造化的手中,历史中的当事人是浑然不觉的。

1815年拿破仑的失败,让英、俄、奥地利等欧洲大国长出了一口气,断断续续进行了十五年的欧洲全面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各国可以安享太平了。拿破仑的失败,其最直接后果就是使英国成为了欧洲事务的促裁者,欧洲大陆则出现均衡态势,没有一国能强大到向英格兰的海权挑战。从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其间100年,欧洲处于总体和平的状态,没有爆发全面的战争,这100年史称“不列颠的和平”。正因为有英国扮演欧洲事务促裁者的角色,而英国又对欧洲没有领土要求,使得和平局面得以维持,各国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业革命”,以及拓展海外殖民地,于是有了东西方的密切接触,有了“鸦片战争”。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近邻,基本是同时开展近代化运动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开始于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后期;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正式开始于1869年。中国“洋务运动”是引进器物、文化自立,重点是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目标是“强兵富国”;而日本则是从文化和习俗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更彻底的变革。

大清的“洋务运动”从1864年“安庆军械所”的创立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历时30年,可称得上是大清“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间近代工业从无到有,到具备一定的规模,可以说是成效显着。而清军从大刀长矛加抬枪土炮,到清一色的后膛枪炮,也完成了近代化的改造。1876-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1885年中法战争,清朝两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洋务运动”最具标志化的成就,则当属“北洋水师”的成军。

1888年,由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正式成军,该舰队总吨位号称世界第四(一说第六),亚太第一。清朝建立了以“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三大主力,辅以一系列军港、岸防炮台的完善的海防体系。尤其是“北洋水师”,是一支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攻击型海军,它的“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都是排水量在7000吨以上的铁甲巨舰,是当时太平洋上最具威力的战列舰。“北洋水师”的超强战力使邻国日本感觉如猛虎在侧,深受刺激,于是奋起直追,倾全国之力开展了扩军行动。

但是上兵伐谋,中日两国虽然都进行海军建设,但建军思想却大相径庭。清朝从一开始就是把海军等同于“海防”,把它打造成盾;而日本则目标明确地将海军作为攻击性的力量,把它打造成矛。建军思想上的差异,为两国后来的较量中高下胜负之分埋下了伏笔。

1894年两国开战前,清朝的综合国力胜于日本,却为何一败涂地?请与文昭、贺宇博士两位一起拂去历史的尘埃,一探究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