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2月22日讯】(美国之音记者:东方华盛顿报导)据中国官方提供的数据,中国大学今年应届毕业生有611万,加上去年没有找到工作的100万待业大学生,共有700多万大学生要就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广东政协委员倡议“新上山下乡运动”,提出大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父辈,尝试任何工作和出路。
*民怨能引发民乱*
有观察家指出,很多农村和城市普通家庭倾家荡产才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原指望这位天之骄子能够挣高薪,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不料十年寒窗培养出一个待业青年,这种期望值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造成的民怨,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毕业偏遇顶头风*
中国大陆今年的700多万大学毕业生,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下中国就业市场萎缩的局面,想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前景非常黯淡。
*政府鼓励西进*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新华社援引中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的话说,教育部将通过具体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等。
这一措施能否奏效呢?让我们看看《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 ,沉颖, 朱红军, 向郢等等 )前一段时间对大学生就业困境所写的一篇调查性报导。
*西部毕业生 反而向东流*
根据《南方周末》的调查,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非但没有像中国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出现大学毕业生从京津穗等大城市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恰恰相反,西部大学生毕业后纷纷向京津穗等大城市逆流,“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
正如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星斗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希望能够到大城市或者大企业,不愿意到贫困地区或农村或中小企业就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国贫富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大。
“我们很多的大学生要拥挤在城市,特别是拥挤在大城市,不愿意到农村去就业。这是因为不但我们的城乡差距太大了,我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 我们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 垄断的国有企业与千家万户的零散的中小企业的差距太大了。”
联合国多次警告中国急需缩小贫富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篇报告中称,中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威胁其社会稳定。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在中国已经突破合理值的上线,亮了红灯。
*高校连年大扩招 推迟待业潮*
《南方周末》的调查性报导指出,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正汹涌澎湃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流动。这一潮流与包括西部地区大学在内的全国大学扩招直接相关。据中国教育部门公布的数字,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4万,随着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进程,各个大学竞相扩招,毕业生连年成倍增长。今年中国高校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有611万,是2001年的近6倍。
《南方周末》分析说:中西部的经济社会条件显然无法吸纳成倍增涨的毕业生。于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之后,21世纪初,一股来自中西部的“大学生潮 ”开始形成,大规模地涌向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近年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校门涌出700万 多少人奔公务员*
然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最先受到打击,受到打击最严重的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外贸出口型企业,从而让希望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700万大学毕业生被媒体称之为“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
很多大学生把就业目标瞄向国家公务员考试。
中国媒体报导了一个来自内蒙古农村大学生的例子。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王明毕业之后,也不想回内蒙农村,他觉得以考公务员的方式留在北京是最好的方向。他数次参加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的公务员考试,但最后总是被淘汰。北京很多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只面向北京生源。没有户籍限制的民族宗教事务处,硕士生的简历也有一尺多高,本科生的简历更是好几摞。他最后连笔试机会都没得到。
*不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
中国教育分析人士刘思坤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的深层结论是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来。
他认为,大学的社会价值在于积累研究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在社会整体面临问题与为难的时刻,能够运用理论和文明的力量,为人们指引道路。然而,今天的中国大学,论文造假、学术腐败成风,大学价值沦落,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产品──大学生,自然也因理想迷茫而无所归依。大学如此质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社会显然不会接受。即便没有发生当下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也一定是一个真问题,即便不在今年凸显,将来也肯定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