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6年级的男生在期中考试作文里记叙了一则爱情故事:《我对她的爱情》。围绕这篇“惊世骇俗”的作文,学校老师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阵营,一派认为此文0分,另一派认为该得高分。最后校长做主,打出了90分。
这是《钱江晚报》刊登的发生在杭州一个小学的新闻。正如这篇应试作文在学校引发争论,坊间对这则新闻一时也议论纷纷。很多人为校长的举动喝采,也有很多人从这篇作文得高分里看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担心会加剧青少年早恋和性生活提前的势头。
一个朋友9岁的孩子初到加拿大,第一篇英文作文这样写:“亲爱的凯蒂:你很可爱,我愿意和你玩。你的朋友:吉米。”这样一封简单的“情书”,加拿大的老师给出了A+。这个小故事,希望能给动不动就从孩子真诚表达出爱意的文字里看出“淫”的现代道学家,一点点启发。
在我看来,这篇作文确实如任课老师评价:是有史以来文笔最好的,同时真切反映了孩子的真情实感,给与高分是理所应当。退一步来说,即便作文文笔不佳,甚至存在明显的行文问题,但仅仅因为说了真话,就应当予以肯定。
人之初,性本真。赤子的性情是高兴就笑,不爽便哭,对喜欢的人用亲吻表达,对讨厌的人扭转脸去。只是不知道从多大开始,孩子们开始乖巧,学会讨好强势人群,甚至像某些成年人一样察言观色、阳奉阴违。这种变化是令人欣喜还是令人担忧,各人有不同的判断。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事实教育了孩子,说真话没好果子吃。
当一个学生写出的作文被老师认为不够阳光,不够正面,不够“健康”的时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拿不到一个好看的分数。一面教导学生要在作文里写“真情实感”,一面不能容忍自己看不顺眼的言说,用分数修理“异端”;一面把言论自由写进宪法,一面不明白言论自由天然有说错话的权利,并时不时“诧异”和“激愤”,给予无情打压,这算什么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分数对学生来讲无异于第二生命,尤其是面临升学和淘汰的关键结点。为了分数,为了排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跟上大部队,孩子们被迫接受通行的标准,掩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再有真实表达的能力和意愿,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爱”。于眼前看,这无疑是“聪明”的做法,从长远看,一群群人格分裂、虚伪矫情的人由此被批量造就。也难怪现在突然冒出来那么多“精神病”。
一个不会表达爱,但是擅长表达恨的人,是可怕的人;一个说真话需要付出代价,说真话需要勇气的社会,是一个远离文明的社会;如《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致辞所说:“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未来需要人格健康、胸襟磊落的公民,那么,请把孩子说真话的权利还给他们,请给率真的孩子打出最高分!杭州这位小学校长作了很好的示范,力挺!
--转自《大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