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海角七号》是彩虹 更是醒钟

今年掀起旋风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在45届金马奖中夺得6个奖项,堪称成绩辉煌。虽然许多影迷在意《海》片最后没能夺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两大奖,但也不必难过——因为这不是结束,而是铺展台湾电影新路的开始。

平心而论,“最佳剧情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的结果实属公允。斥资4千万美金的《投名状》,制作格局弘大、剧情层次丰富而紧凑,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大明星在导演的雕塑下,展现出有别以往的精湛演技,片中几次大场面的烽火交战,也处理得甚为洗练。过去以处理感情题材见长的陈可辛,在这部史诗片中的表现着实令人惊艳。

因此,不是《海角七号》不够好,而是《投名状》更好、更大;不是小魏导演不够行,而是对手比他有更好的机会去挑战史诗大片。

当《海角七号》遇上《投名状》,仿佛温馨卖座片《我的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碰上梅尔‧吉伯逊(Mel Gibson)的《英雄本色》(Braveheart)。两片各具特色、各有擅场,实在难以类比,但得奖赢面上自然以大格局者较具优势。

因此,我们应该深思的是:为何台湾电影环境仍然困顿、不能给人才机会?这次金马奖典礼中的短片《台湾人的电影梦》虽然搞笑夸张,但却写实地反映出台湾电影人的心声:不乏人才与梦想,而是缺资金与机会。看看现在如日中天的魏德圣,沈潜15年终因《海角七号》而扬名立万,但当他想进一步完成史诗大片《赛德克‧ 巴莱》,预估3亿新台币的经费,却无人投资、未见分文。虽说新闻局紧急送上9,200万雪中送炭,但剩下2亿多的缺口,仍是一座高难度的雪山。

这次获得“特别贡献奖”、高龄84岁的影评家黄仁,得奖感言一再感慨、期勉政府当局,能重视台湾电影业这项珍贵的文化资产,虽非新调,但此时却更显铿锵——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未来日子里。

根据美国《财星》(Fortune)杂志对历史进行分析,越不景气的年代,电影票房往往逆势上扬。因为人们需要从电影中找到郁闷情绪的宣泄出口、找到正面能量来鼓励自己;同时,电影今天早已成为各国电视频道的主要节目来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这片市场反而较制造业、金融业来得相对稳定。

因此,《海角七号》不应是台湾电影界昙花一现的彩虹,而应是催促台湾社会上下积极重振电影经济、文化软实力的醒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