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基因修复机制研究 登上国际期刊

(中央社记者林思宇台北24日电)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细胞对DNA损害的反应研究,进一步揭开基因修复机制,有助于癌症药物研发,登上最新一期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期刊。

中研院今天发布新闻稿表示,生医所研究员沈志阳、副研究员谢小燕及学生周文城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有关基因修复机制研究论文“Chk2-dependentphosphorylation of XRCC1 in the DNA damageresponse promotes base excision repair”,10月30日登上国际性分子生物学领导期刊-“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期刊” (EMBO Journal)。

研究团队解释,人体细胞面对各项伤害时,细胞会发展出基因自动修复系统,使伤害减到最小;自动修复系统还可以防止基因突变或癌症的发生。科学家已经发现监测检查 (Checkpoint)的蛋白,ATM-Chk2与ATR-Chk1是两大监测检查系统;此外,人体面对结构较小、数量非常庞大、来自细胞内部的自然伤害时,细胞会发展出碱基切除修复系统 (Base excision repair)。

周文城表示,研究主要成果发现是担任监测DNA 断裂的ATM-Chk2也能扮演碱基切除修复系统的监测检查蛋白角色;他解释,当细胞遇到小型突变结构伤害时,ATM-Chk2会被启动,然后与碱基切除修复系统中的XRCC1作用,被活化的XRCC1会聚齐碱基切除修复系统所有成员,一起前往突变位置,快速修复基因体。

研究团队表示,以不同类型的XRCC1进行实验发现,如果细胞带有缺损的XRCC1,修复功能降低很多,并且也会使细胞对小型的突变格外的敏感,造成低剂量的突变,引起细胞死亡。

中研院指出,这篇论文除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之外,由于异常的ATM-Chk2是重要的乳癌基因,论文成果有助于癌症药物研发,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