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欣赏香港名导吴宇森的作品了。
今日一个发了点小财的朋友一定要拉我庆祝,恭敬就是从命,毫不犹豫的接受。一合计,还是去看电影《赤壁》吧!印象中,吴宇森的片子一向赋予阳刚气息。近年国内的阳刚之气实在是太衰了,的确需要补充阳刚抵御衰气。中国眼下这光景,啥都够衰,衰到连出来到街上打瓶酱油都可能会遭遇警匪而被自杀。
说真的,《赤壁》的拍摄的确让人出乎意料,看着看着就让人看进去了。尽管报刊网络到处可见对赤壁的品评,看了才知道,那些评论没说到点上。
是的,有些台词和情节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看起来有些可笑。是的,林志玲演的是太嫩了。她出演小乔还不如没有这个角色。不过对于一个初登银幕的人苛责很不厚道、属吹毛求疵。是的,尤勇出演的刘备、张震出演的孙权没有一个王的素质;金城武出演的诸葛亮不够儒雅镇定;关公不够凛然,周瑜不够英姿,曹操过于戾气,配乐与故事脱节,等等等等。
为什么大家对角色有着如此挑剔的品评呢?一个原因我想主要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人物太经典、太完美了,无法超越、也难于接近。小说三国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已经影响了几百年、渗入了中国人的意识和行为。而且其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已经升华超过了历史现实的高度,成为一种存在于中国人精神中的精华历史。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演绎的不足,都被容易认为是失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时代,是一个金戈铁马、铁血山河的激越年代,人的心襟气魄之精神、甚至能把时代给吞没了。当时人物的气质之强悍,如诸葛亮、关羽,让后世两千年的人们谈起来皆肃然凛然。别说现代的演员无法捕捉到这种实质的精萃,就是回到几百年前的过去,也很难找到人具备此样的素质。
批评人是容易的,尽管张嘴就来就是了,可是没啥意思。况且取材自《三国演义》的电影《赤壁》有着突破意义的成功之处。
电影让我感到相当愉快和怡神的方面,就是极好的还原了中国的部分历史场景,不吐难安。当然我对历史是个一知半解的人,电影也只刚刚看了一遍,错谬疏漏或许难免。
电影中男性人物的发式,额头两卷头发梳向脑顶,一看就觉得是参考了汉代考古发现而设计的。等影片中出现兵士的甲胄,看起来更像以前发掘的汉代兵马陶俑中的样式风格。曹操身上的玉珮样式,孙权手中的宝剑样式,跟看过的考古记录片中的实物一样。影片中类似的细节很多。
诸葛亮、刘备、赵云、周瑜等人,摆脱了过去的那种小白脸形象。是的,一生戎马倥偬的人物,保持小白脸的形象很困难。当时的男人也不像今天的有些男性,有条件有需求涂脂抹粉搓洗面奶进美容店。猜想化妆设计是受到徐克电影《七剑》的写实武侠风格的影响。
影片中浓重刻画的赵云、关羽、张飞、甘宁等猛将在战场的厮杀,真实感超好、至少是电影作品中前所未有的好,让人看起来觉得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厮杀好像应该就是这样。面对千军万马的那种无惧、格斗中威猛与巧思同在、喧嚣杂乱中的极度冷静,估计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战斗中生存、成为将领。那种时代也只有这样的将领,才有统御兵马、镇慑敌胆的威力。打斗场面应该是经过真正专家精心设计的吧。
马战、阵战,场面够水准够精彩。此前的《魔戒》中阵战场面已经令人感到登峰造极难于超越。但是,赤壁中的阵战却是充满了中国传统兵法的智慧,完全是不同于魔戒的另一种风貌,属于中国冷兵器时代的风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孙刘联盟伏击曹军骑兵的八卦阵,镜头一拉开,浮现出来的八卦阵场面就让我瞪大眼睛为之一振。随之而来的变阵、突击、伏击、双方将领遭遇等一系列的精彩场面,可以说完全配得上小说原著中的同类精彩描述。
西方有了魔戒模仿魔戒,西方有了拯救大兵雷恩模仿拯救大兵雷恩,西方有了黑客帝国模仿慢镜头打斗,西方有啥学啥,学来学去自家五千年传统的无尽精华给丢弃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一直以来共匪国寨里中国电影人的最高境界。
不得不提,出演吴国大将甘宁的日本演员中村狮童,除了外国腔的汉语让人感觉怪怪,把一个贼首出身的悍将表演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完美。整个影片中也只有这个角色完全进入了三国中那个时代。中土文化对日本民族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他们受三国文化的浸润,比目前的中国人还中国。
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渐渐的人们发现,从地下挖出了一个竟然不为中国人知的古老中国。一次次的重大考古发现,一次次无声的揭穿了共匪对历史的谎言,也刷新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当这些发现的成果集大成般进入了电影大片、鲜灵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真实再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