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记者辛菲报导)四川地震惨剧令举国悲恸,民众纷纷质疑中共当局的责任,尤其是在海内外专家已经预报、民众质疑地震的基础上,当局始终隐瞒不报的罪责。
大纪元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曾于2005年和2006年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表示,地震是能够预测的,并表示,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世界先进行列,30年来有20几次比较成功的地震预报。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只死亡1300人。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万多人。陈建民还说,地震预报发布权在政府。
四川地震发生后,中共的喉舌一再强调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在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中国地震局也都否认“事先知情”的传言。中国地震局负责人更是矢口否认收到任何地震预测。但大量的证据又证明这次地震是有预测的,包括地震的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这些证据大多是来自中共官方的媒体报导、中国的地震专家、地震预测者、收到预报后及时避灾的幸运者等。
有专家指出,“地震预测,是纯科学技术范畴的事情;而地震预报,则属于政治范畴。”不少网民表示,“我真的受够了这些官员的嘴脸,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说谎机制,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充分的理由来搪塞我们百姓。”
专家曾预测局部有小震
据新京报5月13日报导,在四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12日告诉记者说,此次地震虽然没有预测到发生震级如此高的地震,但一些研究地震的专家此前已经有相关地震的预测意见,认为部分区域可能发生小的地震。
据当地媒体报导,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邓昌文称,当地此前监测未发现宏观异常,也未捕捉到相关信息。“地震预报是一个科学难题,事实上,我们地震预测水平算比较高的。”
地震能够预测 30年来有20几次比较成功的预报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于2005年12月18日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志专访,节目名称是《陈建民:地震在中国》。2005年12月31日,新浪网以《专访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地震是能够预测的》为题,对这期节目的内容予以了转载。
王志:我们查了一些资料,也有一些国外的专家有很悲观地结论,觉得地震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被预测的。
陈建民: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学术上观点的不同,和地震能不能预测本身没有直接联系,有些专家通过他的研究,或者他对地震自然事物事件的认识,他认为可能从意思上很难发表他的观点。
王志:您是局长,同时更是专家,您的学术观点是什么?地震能够被预测吗?
陈建民:我认为地震是能够预测的,首先实践已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刚才谈到了海城地震,谈到了30年来还有20几次比较成功的,或者有简单实效的预测预报。
海城地震预报至少减少近10万人的人员死亡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发生了7.3级地震。由于中国科学家对这次地震做出了成功的预报,极大地减少了地震造成的损失。
陈建民说:在当时的这种条件,在人口密集程度的情况下,发生一次7.3级地震,如果没有这个预报的话,可能要死十万人以上,海城地震至少可以说减少了近10万人的人员死亡。
地震能够预测 有20多次成功的地震预报
人民网2006年7月31日也发表专访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的文章《即便千日无震 不可一日不防》。
记者:您认为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陈建民: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至少我们现在能够对特定地区的某种类型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只死亡1300人。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万多人。
此外,这30年来,我们又先后对2003年云南大姚6.2级与甘肃民乐6.1级地震等20多次地震作出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一定减灾效益。
记者:但是,预测成功的次数跟实际发生的次数相比,概率还是很低。
陈建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们能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测大概是10%。中长期年度预测的水平高一点,在30%到40%。不过,我认为,只要科学水平不断提高,总有一天地震预报会达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水平和程度。
地震预报发布权在政府
记者:在我国,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陈建民: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保证建筑和工程抵御地震的能力的重要性
记者: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有难度的情况下,防患于未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关于抗震设防有这样一句行话,就是“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
陈建民:“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筑和工程的抗震能力。“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这是设防的基础工作。说到底,抗震设防就是要保证建筑和工程抵御地震的能力。
记者:那么目前我国建筑的抗震情况如何?老百姓的住房能否抵御地震的威胁?
陈建民:城市中的情况和农村的情况很不相同。在城市中,1998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基本都考虑了抗震设防,而之前建造的建筑物有相当一部分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能力不足。这些建筑物在城市中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记者:那农村的情况呢?
陈建民:在农村地区,形势就更严峻。20世纪以来,我国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中近60%为农村人口。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民房基本没有纳入规范的建设管理,农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广大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着特点,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就会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甚至一些4级多的地震,也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农村民房抗震能力急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