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电)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动物脑部存在与进食相关的第二套生理时钟,在食物缺乏时,它能取代以光线为基础的主生理时钟,以调节生理节奏,提高觅食机会,避免饿死。研究人员表示,在长途飞行之前捱饿,或许有助于缓和时差困扰。
研究人员表示,脑部的生理时钟指示动物何时醒来、进食和睡眠,全都以光线为基础。但当食物短缺时,第二套生理时钟似乎能取代它,藉由操控此“进食时钟”,或许有助于长途飞行旅客或从事轮班工作者适应新时区或新工作时段。
美国“科学”期刊披露这项研究结果。主持该研究的哈佛医学院沙帕医生表示,断食约十六个小时就足以启动这个新时钟。
沙帕指出,从美国飞往日本,必须调整的时差达十一小时。由于人体的生理时钟每天只能调整少量,旅客通常得花一周时间才能适应新时区,届时往往已值赋归时刻。
动物的生理时钟对日光高度敏感,但多年来科学家一直留意到有第二个“进食时钟”,对饮食模式很敏感。为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欠缺主要生理时钟基因BMAL1的老鼠进行实验。
藉由在脑部不同部位逐一恢复前述基因方式,研究人员得以精准确认“进食时钟”位于下视丘背内核。此外,藉由观察老鼠行为,研究人员还发现“进食时钟”能取代主生理时钟,让老鼠保持清醒,直到有机会进食为止。
沙帕表示,长途飞行旅客和轮班工作者或许能利用此一进食时钟,协助适应时差或夜间上班造成的不适。沙帕说:“完全禁食十六个小时就足以启动此新时钟。因此,在飞机上不吃任何食物,着陆后尽快进食,将能够协助调整时差,避免若干不舒服的时差效应。”
本文网址: https://www.ntdtv.com/gb/2008/05/23/a14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