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冲破中宣部禁令 报导灾区现场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报导)按照中国一贯的宣传政策,凡有大事件发生,媒体都必须统一按照新华社的通稿发表消息。然而这次四川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媒体冲破了这一禁令,记者发出大量灾区现场的消息。另一方面,中宣部安排的批判西方媒体的文章却难以见诸报端。

香港《明报》星期一的一篇发自北京的报导说,四川地震发生之后,中宣部马上下达指令约束各地媒体记者不得擅自采访报导。然而中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大量前往灾区采访,有报社派出多达50名记者。一些记者表示,如果不能发稿,宁愿在当地当救灾志愿者。

报导说,中国媒体记者在灾区和民众及军警合作良好,发出了大量相关的消息和报导,把中宣部的禁令全部抛到脑后。

不过,中国一位新闻工作者彭先生对自由亚洲电台说,虽然大灾当前,中国媒体暂时冲破中宣部的禁令,但这个新闻报导的窗口期一过,对媒体的控制将回到原来的状况—

彭先生:“就连《北京晨报》这种完全地方性的报纸都派了记者进了灾区,在这个情况下,置中宣部的禁令为不顾。但是,随着这个窗口期过去以后,就会对这个事情有所反思。在紧急救援的窗口期过去以后,这样的深层思考开始出现的时候,必然控制又会恢复,又会加强。”

北京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凌沧洲表示,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各地的报纸大幅报导灾区情况,中宣部的约束确实被暂时冲破—

凌沧洲:“中宣部的习惯与作风一贯是这样的。但是,从其他报纸出现的风气来看,媒体都是自己在报导这个。今天报纸卖得特别好,我早晨去了两趟,但只买到一份《新京报》。《新京报》做得是最有新闻感觉的。当然,《京华时报》这种最畅销的都市报、早报,他做得也很有艺术价值。”

凌先生也认为,在这次地震灾情发生之后,许多中国媒体的记者表现出了他们的专业素质,突破了以往官方媒体的风格—

凌沧洲:“有一天的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好像是国情办和地震局共同搞的一个新闻发布会,有两个记者,一个是《成都商报》的记者,一个是《中国日报》的记者,提问都非常尖锐,受到很多网民的喝彩,包括我自己的作品中也谈到,如果我们的记者都能像这样,也是新闻的一种进步。就是从良知出发,为了追求新闻真相,他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凌沧洲认为,因为中国民众对灾情的高度关注,使中国媒体和媒体记者暂时冲破了中宣部僵化的制度性束缚,但中国现存的新闻体制恐怕还有很长时间才能发生改变。

香港《明报》的报导说,在西藏拉萨事件发生之后,中宣部以每万字10万人民币的代价,委托中国十家大学撰写文章,对西方媒体进行批判,作为随后阶段中国宣传的重点。然而这个安排却被四川地震打破。

正在英国作访问学者的原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焦国标表示,中宣部对西方媒体的批判,是为了削弱民众对新闻自由的要求—

焦国标:“像《光明日报》成版地发这些文章,请这些最恶劣的新闻学教授,他这种思路实际上长期没有改变。就是说,你们不是向往新闻自由、新闻公正吗?这个世界上没有,所以,既然世界上没有,也别说中国的不好和不是,你就凑合着,就这样吧。这是他们的逻辑。长期以来,中宣部的逻辑、中国意识形态的逻辑都是这样的。”

香港媒体的报导说,由于四川大地震的发生,这些筹划多时的批判文章,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出台,中宣部部署的对西方媒体的大反击,也因此可能偃旗息鼓。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