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时报Muhammad Cohen撰文)在希拉里‧克林顿的政治根据地—纽约,人们似乎对她大势已去的选情漠不关心。纽约拥戴胜利者,尽管希拉里13日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民主党初选中大获全胜,但她却没有胜利者的喜悦。无论输赢,希拉里都无法代表纽约。
我了解纽约。这里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我曾经在市政府的城市规划部工作,后来转行投身新闻行业、负责报道纽约3个行政区的地方新闻。自20年前我搬离纽约后,这座城市的变化很大:物价更高了,建筑物更漂亮了,当然也更拥挤了。
希拉里曾两度当选纽约州参议员。11日在纽约举行的母亲节募捐活动不仅给予了她热情的支持,而且也为她筹得了20多万美金的竞选资本。一名支持者说,“谁也不敢保证奥巴马肯定能赢下11月的大选。”希拉里的竞选策略是继续打压奥巴马,同时强调希拉里更有把握击败共和党的候选人麦凯恩。
希拉里在西弗吉尼亚州的获胜显然给自己提了一口气。西弗吉尼亚是白人最多、高龄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多和学历水平最低的州之一。当希拉里忙着在当地拉票时,奥巴马早已将目光放在了11月大选和对手麦凯恩的身上。希拉里虽然暂时收敛了批评奥巴马的攻势,但却将自己标榜为“勤劳美国人和工薪阶层白人”的代表人。这番论调对黑人候选人奥巴马而言显然缺乏善意。
美国媒体对接下来的几场初选给予了过多的关注,而它们肤浅的报道竟已接近可笑的地步。无论接下来几场初选的结果如何,希拉里都无法超越奥巴马所获得的公众投票和党代表席位。
13 日有媒体报道,近百年来还没有一位民主党候选人能够在输掉西弗吉尼亚州的阴影下赢得总统大选。希拉里在该州的初选胜利说明她能够在11月的大选中拿下西弗吉尼亚,而奥巴马则不一定。希拉里在该州初选获胜后发表演讲说,“今年的大选要靠‘摇摆州’来决出胜负,而我将会拿下那些摇摆不定的州。”
据一项投票后民调显示,只有36%的希拉里支持者表示愿意在大选中投奥巴马一票,这个数字着实令人惊讶。难以置信,民主党将近三分二的初选选民竟然不会在大选中投票支持本党最终提名的候选人。
同样令人怀疑的是,希拉里或奥巴马能否在摇摆州击败麦凯恩。麦凯恩批评民主党上台必定会增加税收和导致伊拉克战争的失败,而希拉里和奥巴马似乎都无力予以反驳。民主党抨击麦凯恩好比小布什二世,这虽然一语中的并能吸引选民的目光,但麦凯恩可以轻易地加以驳斥,因为他确实不喜欢布什这个人。
2000年大选项年,在南卡罗莱纳州的共和党初选期间,布什竞选团队攻击麦凯恩育有“黑人私生女”。这段往事足以证明两人之间存在隔阂。说到底,2008大选仍然以战争和经济这两大复杂议题为主,而民主党必须在这些议题上表明更明确、更凑效的立场。
不过某些专家仍在分析希拉里赢得党内提名的可能性。很明显希拉里能够赢得大选,只要她能让足够多的党内超级代表相信提名奥巴马就等于冒险,或者让他们害怕她的律师将会就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拒绝承认佛罗里达和密歇根州提前举行的初选结果一事继续打官司。在周二(5月13日)晚上的演讲中,希拉里就提到了这两个州,尽管她和奥巴马都已同意放弃这两个州的票数。
回到纽约,希拉里不容乐观的选情并没有成为城中的热点话题。纽约虽然两次推选希拉里为该州参议员,但却没有将她放在心上。纽约是一个肮脏、现实的地方,既可以容忍骗子也欢迎名人。其实上,从希拉里和比尔‧克林顿在查帕瓜 (Chappaqua)买下豪宅的那一刻起,人们都已经知道希拉里将会参选总统。
希拉里一路走来赢得了纽约人的尊敬,直到她决定要和奥巴马拼个鱼死网破之前。一些消息灵通的观察家如警察出身的资深记者Leonard Levitt认为,希拉里会接受现实退出选举。“她得明白这样继续下去只会伤害自己。她得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他说。
民主党西弗吉尼亚初选举行前夕,另一名纽约州参议员、强烈支持希拉里的舒默(Charles Schumer)表示,选民希望下届总统能够改善医疗保障制度、减少高等教育收费等等,而民主党候选人完成这些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希拉里和奥巴马的人气都非常高涨,如果两人联手竞选将是强强联合,”他说。
至于希拉里和奥巴马联手出战的可能性,舒默说:“一开始我觉得不可能,但后来我改变想法了。”
事实上,以副总统候选人的身份作为奥巴马的竞选搭档,也不失为希拉里的一条出路。民主党高层正迫切希望给希拉里寻找一个体面的“下台阶”,不过这只是浪费时间,因为希拉里本人并不打算善罢甘休。
居住在纽约布朗克斯区(Bronx)的心理学家Jolin Hiff说,“希拉里是一个好参议员。她维护了纽约州人民的权利。”
“可是现在……,”他用一连串纽约人地道的脏话表达了自己对希拉里的看法。乘坐过纽约地铁的人应该知道,很多工薪阶层的选民并不是白人,所以希拉里自诩为“工薪阶层白人选民的代表”的论调在纽约不太可能行得通。
眼前的事实是,希拉里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党内提名,除非她拼命攻击对手奥巴马的同时,说服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承认密歇根和佛罗里达州提前初选的结果。纽约人欣赏坚毅和强悍,但要在纽约活下去就必须学会拿得起放得下。
作者Muhammad Cohen曾担任美国新闻署的驻外官员,并从事过新闻节目制作,著有《香港直播》(Hong Kong on Air)一书。
译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