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舟:以色列展示現代空襲模式 中共做不到

以色列近期空襲了大量真主黨目標,包括成功的斬首行動和摧毀真主黨武器庫的任務,取得了關鍵的開局勝利。以色列的精準空襲,充分展示了現代戰爭的空襲模式,也是美軍率先創造的模式。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未能真正展現精準空襲能力,中共空軍目前也做不到。

精準空襲的初步戰果

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實際已交火一年,從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後,真主黨就不斷向以色列發射火箭。以色列為了避免同時兩線作戰,只對真主黨做出了有限制的回擊。雙方戰事從8月底和9月初正式升級,以色列打癱了哈馬斯後,把主要軍力轉向對付真主黨。

8月25日,以色列發現真主黨在逾40個發射區部署了數千枚火箭發射器,很快對以色列進行了約230次發射。以色列立即出動了大約100架戰鬥機,精準摧毀了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火箭發射器陣地。以色列不會再允許哈馬斯式的襲擊重演,與真主黨的戰爭箭在弦上。(推薦閱讀:【時事金掃描】以烏聯手炸俄武器庫 朝出兵烏國

9月17日,「蜂鳴器行動」登場,數千名真主黨人員的尋呼機同時發生爆炸,之後是對講機爆炸,造成數十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這一行動本身就極具價值,產生的後效應更是歎為觀止。

真主黨應不得不中止無線或有線通訊聯絡,更多通過傳統的會面交流,結果以色列順藤摸瓜,通過一次次精準空襲,連續斬首了真主黨最高至最低層的各級頭目,同時也打擊了真主黨武器藏匿點。

9月21日,以色列國防軍宣布發動了400次空襲,幾乎瓦解了真主黨的軍事指揮系統,並摧毀了數千個火箭發射器。9月23日,據黎巴嫩衛生部統計,以色列發動了超過1,600次空襲;真主黨則向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戈蘭高地發射了約240枚火箭彈。

真主黨仍不時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但沒有能力組織起真正大規模的攻擊,指揮系統難以正常運作,遠程武器也遭受重大損失。這樣的戰例對各國都值得研究,針對可能的台海戰事,美軍及其盟友應該也有類似先發制人的計劃,不會任由中共的導彈等遠程武器傾瀉而出。

10月1日,以色列地面部隊正式進入黎巴嫩。10月5日,以色列宣布在地面行動中擊斃了至少440名真主黨士兵,也摧毀了真主黨在邊境儲存的大部分武器和隧道。(先前報導:【時事金掃描】4人被斬首 真主黨總書記爛尾了

遭遇嚴重挫折的真主黨大多數撤離或逃跑,暫時無法進行有效的地面作戰,以色列的空襲取得了預期的戰果。

2024年10月5日晚,以色列空襲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的一處目標。(Nael Chahine/Middle East Images/AFP via Getty Images)

伊拉克戰爭後的大規模精準空襲

美軍率先引領了精準空襲模式,由戰機攜帶的各式空射型導彈早已問世,戰艦和潛艇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也是精準空襲的一部分。導彈用來攻擊高價值目標,包括率先摧毀敵方雷達、防空系統,其作用無可替代;但導彈造價昂貴。

在波斯灣戰爭中,美軍空襲更多戰術目標時,仍大量使用航空炸彈,威力也更大。對於地下目標,戰機攜帶的大型鑽地彈也比導彈更有效。為了提高空投炸彈的打擊精度,美軍研發了精準導引炸彈,也稱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JDAM),並在伊拉克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批量使用。美軍轟炸機正式告別了地毯式轟炸,美軍戰鬥機攜帶精準制導炸彈,能以更低的成本,迅速完成多種對地打擊任務,在反恐戰爭中,小規模精準空襲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精準空襲已成為各國空軍追求的現代空襲模式,但近20年來,只有以色列真正在實戰中大規模應用。以色列不斷空襲哈馬斯的目標,使用了一些短程空對地導彈,但更多使用了低成本的精確制導炸彈。美國曾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少3,000枚精確制導炸彈。

美軍戰機可搭載的2,000磅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被用作快速擊沉(QUICKSINK)的空中武器。 (美國空軍)

美軍庫存的精確制導炸彈套件已至少累計55萬個,最初單價成本約4萬美元,批量生產後單價曾降至1.8萬美元,最新的升級版單價約3萬美元。戰斧巡航導彈的單價成本約200萬美元,出口價格約400萬美元。精確制導炸彈的優勢相當明顯,美軍同樣計劃用精確制導炸彈快速擊沉中共艦隊。

以色列空軍通過1年來針對哈馬斯的戰爭,整個團隊在實戰中磨練了精準空襲的戰法。真主黨有少量防空武器,但很快被摧毀。以色列並未動用地對地導彈,僅通過精準空襲就一劍封喉。

2024年9月26日,以色列一架掛滿武器的F-16戰鬥機飛過北部城市海法上空。(Jack Guez/AFP via Getty Images)

美軍幫助建立的世界第6大空軍

按照全球空軍實力排行幫(Global Air Powers Ranking),美、俄、印、中、日排在以色列之前。美國空軍、海軍、陸軍、海軍陸戰隊分別占據了第1、2、4、5位;俄羅斯空軍列第3位;印度空軍列第6位;中共空軍列第7位;日本空中自衛隊列第8位;以色列為第9位。如果不拆分美軍各軍種的話,以色列應是世界第6大空軍。法國、英國、韓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依次排在以色列之後。

以色列的戰鬥機數量比俄、印、中、日少,但實戰中展現的空襲能力僅在美軍之後。俄羅斯空軍在俄烏戰場上出動次數不算少,但不敢輕易進入烏克蘭實際控制區上空。俄軍戰機也發射了一些空對地導彈,並越來越多地在幾十公里之外向烏克蘭陣地投放航空投彈,但被認為精確度不佳。俄軍的解決辦法就是加大炸彈重量,增加殺傷範圍,以彌補投放精度的不足。

俄軍有Su-30、Su-35多用途戰鬥機各110架,Su-34攻擊機127架,這些是投入俄烏戰場的主力。俄軍還有101架Su-27、85架Mig-29、90架Mig-31戰鬥機,但很少出現在俄烏戰場,包括最新的Su-57和Mig-35戰鬥機。俄軍還有Su-24攻擊機273架,曾少量參戰;Tu-22、Tu-95、Tu-160等轟炸機只在境內發射空對地導彈。

俄軍戰機數量夠多,但沒能真正展現出現代空襲能力。俄軍戰機在戰事初期多次被防空導彈擊落,始終無法摧毀烏克蘭的防空能力。美國和北約不斷援助烏克蘭更多防空武器,令俄軍戰機不敢越雷池一步。

印度有242架Su-30、66架Mig-29、45架幻象-2000戰鬥機,正在接收飆風戰鬥機。原有的130架美洲豹攻擊機曾參加過與巴基斯坦的戰事;但印度尚未展現過大規模精準空襲的能力。

日本有155架F-15戰鬥機,但都是空優戰機;62架F-2戰鬥機主要攜帶反艦導彈,防衛日本海域,很少演練對地攻擊;最新接收的F-35戰鬥機具備對地打擊能力,但尚需時間訓練。

2024年9月26日,以色列一架F-15戰鬥機飛過北部城市海法上空。(Jack Guez/AFP via Getty Images)

除了美軍之外,以色列在大規模實戰中展現的空襲能力,目前暫列世界第2位。以色列的58架F-15、175架F-16、39架F-35都來自美國,相關武器系統的技術也得益於美國,以色列空襲的戰法同樣是美國教出來的。

如今,以色列大部分飛行員的空襲實戰經驗應該還超過了大多數美國飛行員,特別是F-35戰鬥機的實戰經歷,以色列目前首屈一指。

2024年10月7日,以色列空襲了黎巴嫩南部一處村莊內的目標。(Kawnat Haju/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空軍的尷尬

日本防衛白皮書透露,中共現役戰機包括200架殲-20、262架殲-16、97架Su-30、24架Su-35;殲-10戰鬥機588架,Su-27/殲-11略微減少到327架;航母艦載機殲-15維持在60架。

中共戰鬥機的數量也夠多,但沒有俄軍Su-34同類水準的攻擊機,只有一些落後的殲轟-7。中共的殲-11缺乏對地打擊能力,殲-16、Su-30、Su-35就不得不承擔空戰和空襲的雙重任務。殲-10理論上也有對地打擊能力,但估計不會輕易離開領海範圍。

中共的殲-20尚未展現出空襲能力。殲-15跟隨遼寧號、山東號出海,只能短暫用於防空,也難以執行空襲任務。

中共空軍的空襲能力還不如俄軍,戰鬥機雖然屢屢越過台海中線,但若真開戰,為了躲避台灣的防空導彈,恐怕根本不敢輕易接近台海上空,執行空襲任務將勉為其難。中共的轟-6轟炸機有100架,但不能大量攜帶航空炸彈,主要攜帶反艦導彈,冒險孤身出海,試圖攻擊美軍戰艦;也可能繞行台灣東部發射空對地導彈,然而缺乏戰鬥機護航,很難確保自身安全。

中共飛行員把對地攻擊訓練稱作打靶訓練,更多攜帶火箭彈模擬俯衝攻擊,很少看到投放精確制導炸彈訓練的報導。中共的空對地導彈主要抄襲自俄羅斯,但還沒有掌握俄軍最新的導彈技術。中共的遠程空對艦和空對地導彈繼承了俄羅斯導彈體積大、重量大的特徵,只能由轟-6轟炸機攜帶,號稱可掛載6枚,訓練中實際一般只掛2枚。

2024年10月2日,以色列鐵穹系統在北部地區攔截從黎巴嫩發射的火箭。(John Wessels/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應該自知空襲能力有限,因此遠程攻擊主要押寶在地對地導彈上。伊朗今年已經2次大規模襲擊以色列,10月1日發射了200枚彈道導彈,但大多數被攔截。中共東風-15、東風-16一次也只能發射數百枚,台灣、美軍及其盟友不會坐等中共導彈落在頭上,隨時可能反擊中共導彈基地。 中共為了彌補遠程打擊能力不足,還開發了遠程火箭炮,但難以做到精準打擊。

中共看到了以色列的精準空襲能力,當然會聯想到美軍有多大的精準空襲能力,中共軍隊的導彈基地、戰艦、港口、機場、彈藥庫等隨時都可能被空襲,斬首行動應該是中共官員最怕的。

美軍隱形戰機和特種部隊配合,可以迅速先發制人。假如中共開戰,從中共軍委高層、中南海高層,到各集團軍、旅、營的指揮官,還有沿海各省、市的黨委書記們,估計會像真主黨各級頭目一樣,成為美軍打擊的目標。屆時,恐怕沒有多少中共官員敢接任這些空缺,中共將很快土崩瓦解!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