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風險高 日企加快去中國化 投資額持續萎縮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0月08日訊】日本企業加速「去中國化」,日本企業中國當地法人設備投資額連七季陷入萎縮,低於歐洲投資額。有分析認為,日企選擇遠離中國的主要原因是風險太高。

就在中共當局大力吸引外資的同時,日本企業正在加速撤離。

據報導,今年6月,日産關閉了常州的工廠。7月,本田關閉了廣東省的工廠,還表明計劃暫停在湖北省工廠的生産。另外,日本DIC將在2024年內退出中國的液晶材料業務,味之素將重組並出售三家冷凍食品廠,日本資生堂停止在中國銷售高檔化粧品「BAUM」,摩斯漢堡退出中國。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中國的勞動力這個成本不斷上升,特別是相較於其它的東南亞國家,像是越南、泰國,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下降。日本企業為了維持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就會選擇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美中的貿易戰也使得日本企業在中國經營的成本和風險增加,尤其是來自於美國的制裁和關稅的壓力,讓許多日本企業擔心無法保持穩定的供應鏈。」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截至4至6月,日企在中國法人的銷售額也連續七季低於去年同期水平。

長期關注中國的政經人士梁先生:「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中國經濟的低迷,收益率的持續下跌,利潤的持續下跌,造成的日企的一個撤離;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國跟西方的地緣政治緊張帶來的所謂去風險,或者叫脫鉤。這個其實從中美貿易戰開始,就陸陸續續有這樣的去風險動作逐漸出現;第三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這個民族主義情緒,也是動搖了一部分日企的信心。」

日本《產經新聞》前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認為,日企選擇遠離中國的3大原因,分別為風險高、態度不好、不賺錢。

矢板明夫指出,「今年的6月和9月,蘇州和深圳兩所日本人學校遭到了反日暴徒的襲擊。去年在北京,日本的製藥公司高管作為間諜被逮捕,但中方至今仍然沒有向日方透露所謂間諜案的細節。這也加深了日本企業對日本人在中國安全的擔憂。」

學者認為,中共所謂的《反間諜法》《保守國家祕密法》,讓這些在中國的外企面臨更大風險。

孫國祥:「(中共)近來的監管強化跟政策變動,使得外資企業的經營環境變得比較不穩定、不確定性,從數據隱私、反壟斷到金融監管,那這些新規都使得日本企業感到這個經營的壓力不斷的增加。」

評論指出,外企的撤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很大。

孫國祥:「日企的撤資將會影響中國的製造業和出口的能力,那對它的經濟會造成一定的打擊。隨著日企的從大陸的撤離,許多製造業相關的工作機會將會流失,這也會增加中國的就業壓力,日企撤出中國之後,供應鏈將進一步向其它低成本國家轉移,那它就會影響中國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跟影響力。」

梁先生:「當然就是就業的減少,稅收的減少,這是最直接的。第二個當然就是會對很多人的預期產生影響,起碼在心理上,覺得外資對我們的判斷,確實也反映了我們的實際的經濟狀況。即使我們統計局可以把經濟數據修改的比較漂亮,現在每年還有百分之五點幾,或者每一個季度百分之四點幾、五點幾這樣的增長,但是為什麼外資要撤離呢?對不對?數據是不是有些問題呢?」

在中國日本商會的調查中,1760家企業中有60%回應經濟狀況較去年惡化,不少企業正逐漸將重心向中國以外的亞洲及其它地區轉移。日經中文網5日報導,2024年4至6月,日企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設備投資年減16%。

編輯/黃億美 採訪/易如 後製/高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