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9月08日訊】巴黎奧運會期間,美國體操名將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在參加預賽熱身時,不慎小腿受傷,導致她一瘸一拐地走下了賽場。
但因為她是西蒙‧拜爾斯,體操史上最優秀的運動員,她強忍著疼痛,用繃帶綁住受傷的部位,繼續堅持參加比賽。
兩週後,拜爾斯帶著三枚金牌和一枚銀牌回到了美國。如果拜爾斯選擇抱怨或向傷痛屈服,她可能不需要忍受那麼劇烈的疼痛,但她也不會收穫如此大的成功和榮譽。
大家都知道芭蕾舞訓練有多麼艱苦,長達數小時反覆練習同樣的肢體動作是必修課。俄羅斯芭蕾舞學校以其紀律嚴明、不畏傷痛的舞蹈演員而聞名,其它的芭蕾舞學校幾乎也在遵循這些教學理念。
談到為競技體育或表演藝術而進行的身體訓練時,我們都知道沒有捷徑可走,沒有不經歷痛苦就能成為「世界一流」的方法。這也恰恰是我們欽佩那些舞蹈演員的原因,他們的訓練強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
當然,如果願意,每個舞蹈演員都可以放棄,但因為他們熱愛舞蹈,渴望超越極限,所以他們堅持了下來。
對於傳奇的美國海豹突擊隊訓練,我們也有類似的觀察。在他們的訓練場上有一個鐘,每個學員都可以隨時中斷訓練,敲鐘以示放棄。而且沒有人會阻止他們。
但是,那些留下來堅持訓練到最後的人,會為自己度過了最艱難的考驗而感到自豪。訓練中所經歷的困難和痛苦並不是無意義的折磨,而是為了讓海豹突擊隊員做好準備,迎接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神韻,這個呈現共產主義統治中國之前的傳統文化的著名藝術團體,當人們談到她時,可能會說,藝術家們經歷了「海豹突擊隊式的藝術訓練」,整個夏天的嚴格訓練使神韻藝術家們具備了耐力,為長達五個月的演出季做好了準備,因為每個演出團體將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進行大約100場的演出。
近期,《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依據是其採訪過的大約25位前神韻演員。而這篇文章似乎是為了讓這些前神韻演員發洩多年來的「憤怒」或「不滿」。
接受採訪的演員們主要談到了他們所經歷的挫折,而《紐時》相關報導的記者們則給讀者營造出「這很糟糕」的印象。
然而,當體操教練說,「回到賽場上去!」,或芭蕾舞老師喊,「站起來,繼續跳舞!」,又或者軍訓教官發出指令,「站起來,跑!」時,我們的社會似乎都能接受,報紙也不會為此專門寫一篇貶低打擊的文章。
那麼,《紐時》為什麼要發表一篇長達5000字的文章來報導一家總部位於紐約的藝術團呢?
這篇文章引發了我的好奇心。在工作場所受到欺凌當然是不對的,但公正的判斷需要聽取雙方的意見。是什麼導致了這25名前演員遇到了《紐時》所描繪的「不幸經歷」呢?遺憾的是,作為一名讀者,我沒有在報導中找到答案。
我還想到的是,僅採訪故事的一方是種很拙劣的新聞報導手法。《紐時》的採訪對象都是心懷不滿的前員工,沒有任何現任或「滿意」的員工。我也希望能聽到更多這些人的聲音。
有偏見的報導,就像有偏差的科學實驗一樣,總是令人感到不安。
這能讓我客觀地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嗎?還是說,有人在試圖操縱結果?
在科學研究或報導中,明確說明研究者或記者可能存在的所有利益衝突,可以幫助讀者理解這些衝突如何影響研究結果或報導的客觀性。
《紐時》是否與中共政權或中共存在任何利益衝突?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但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根據美國芭蕾舞劇院網站的介紹,該劇院被認為是最大的舞蹈團之一,它每年的觀眾有大約30萬人。
而神韻每年在二百多個城市為一百多萬現場觀眾表演。這並不是要在兩家藝術團之間進行競爭性的比較,但卻說明了神韻年復一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神韻藝術家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接受了極具挑戰性的訓練。
如果我們喜歡看拜爾斯奪金,喜歡看美國芭蕾舞劇院演出,對海豹突擊隊的神勇無畏印象深刻,那麼神韻為什麼要因為同樣的成就和同樣嚴格的訓練而受到批評呢?這就是世界一流表演藝術家的訓練方式。
簡單來說,神韻就是一個中國古典舞與傳統音樂藝術團。
《紐時》的文章似乎極力地將神韻的形象扭曲成一副糟糕的樣子。那麼,讓我們來比較一下。
在美國,每天都有員工被解僱。公司越大,被解僱的人越多。如果《紐時》花同樣的精力去找到那些困難情況下被解僱的大公司員工,我相信他們可以寫出一篇對許多公司大肆抨擊的文章。
有時候,工作環境對某個員工來說還不錯,但對另一個員工來說卻不合適。每個人都應該尋找一個讓自己感到舒適並能夠融入團隊的工作環境。
然而,如果舉報工作場所的精神虐待成為新的「熱門話題」,我建議大家去《財富》500強公司的總部看看,這將是一次大開眼界的經歷。
為什麼《紐時》的報導暗示讀者所謂的「精神虐待事件」只發生在一家公司?
如果調查記者調查《紐時》自己員工中的精神虐待事件,該報會作何反應?
(借用《聖經》中的道理來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裡的木屑,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我的主要觀點是,工作場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工作場所都是如此。(讀者或許可以停下來,回顧一下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否一切順心如意呢?)讓我們摒棄偏見,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一些具體的數字。
神韻成立於2006年,在18年間不斷發展至今,已經擁有8個藝術團,超過一千人參加過演出或與神韻合作過。那麼,《紐時》報導中提到的25位前神韻演員約占神韻員工總數的2.5%。而這些前演員或是被解僱的,或是自行離開的。
職場分析和職業發展建議網站Zippia的人力資源專家、分析師馬修‧贊恩(Matthew Zane)表示,「40%的美國人在一生中有被解僱的經歷。」
贊恩說,「2022年6月,藝術、娛樂和休閒行業被解僱的人數比例為2.8%,是所有員工中最高的。」因此,神韻的2.5%在這個數值範圍之內,那麼,《紐時》為什麼要報導一個如此平平無奇的事件呢?
最後,我想說兩點。首先,我為任何經歷過糟糕工作環境的人感到遺憾,我鼓勵每個人做出健康的選擇,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環境;其次,《紐時》能否重新回歸健全、傳統新聞媒體的道路?充當某些「不明勢力」的喉舌可能會帶來短暫的利益,但這不利於真實公正地報導美國社會發生的事件。
作者介紹:
醫學博士托爾斯坦‧特雷(Torsten Trey),是醫學倫理倡導組織「反強摘器官醫生組織」(Doctors Against Forced Organ Harvesting,DAFOH)的創始人和執行董事。他是全球反對中共活摘器官運動的領導者之一。作為國際組織的發言人,特雷曾出現在獲獎紀錄片《活摘》(Human Harvest,又名《大衛戰紅魔》)中。他還是《國家掠奪器官:器官移植在中國被濫用的黑幕》(State Organs: Transplant Abuse in China)一書的共同編輯。
教育學博士南希·格倫·漢森(Nancy Glenn Hansen)是華盛頓道德與全球領導力學院 (SEGL) 戰略合作部主任。漢森曾在華盛頓地區、美國和沙特阿拉伯擔任公立和私立學校的教育領導者和教師。職業經歷包括在大學教授學前班、課程和員工發展,公開演講和教師培訓,以及在白宫担任编辑和美國參議院及國會的立法助理。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NTD.com的觀點。
原文:Opinion: Shen Yun Is a Performing Arts Company Adored by Millions, The New York Times Needs to Tell the Rest of the Story刊登於英文新唐人網站。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