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亞洲供應鏈變化 中國日漸脫鉤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8月26日訊】自2010年代以來,中國勞動成本的上漲促使許多企業尋找替代的製造基地。近幾年的中美貿易戰、中共病毒大流行以及對俄羅斯的制裁等因素進一步促使企業重新評估中國供應鏈。有報告顯示,亞洲供應鏈已經發生了變化。

亞洲慈善組織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日前發布報告,提供了全球和亞洲供應鏈的最新概述,報告主要比較了2018年和2022年不同市場中間商品(Intermediate Goods)進出口的數據,進行分析。

報告發現,儘管存在著「去全球化」和「近岸外包」的說法,但全球供應鏈仍在繼續擴張。另外,亞洲內供應鏈的形勢正經歷重大轉變,中國與美國和日本的貿易脫鉤已經成為現實。

2018年,在美國的中間商品進口總量中,中國占18.5%,2022年下降到14.1%,2023年上半年又跌到11.4%。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中間產品占比,從2018年的8.4%降到2022年的7.5%。

中國在日本的中間商品進口總量中的占比也從26.5%降至24%。從日本進口中間商品的占比從10.8%降到8.6%。

相反,中國的中間商品在另一些市場的占比上升。2018年至2022年間,中國在德國中間商品進口總額中,占比從11.1%增至15.9%,在英國則從10.3%增至15.1%。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美國對於中國技術非常多的政策限制,那其實在國際大國裡面來說的話,有響應美國的措施的最主要就是日本。所以你可以看到說,日本或是說像美國對於中國的科技產業的出口額度都大幅的下滑,當然中國還是需要它的科技來源,那取而代之的就是它從歐洲或是從其它地方,所以你可以看到說它的整個出口或是說進口的比例有在改變之中。」

另一個變化是,儘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中國卻越來越依賴台灣的中間商品。 2018年至2022年間,台灣在中國中間商品進口中的份額從12.2%增加至14%。

黃世聰:「如果你仔細看台灣跟中國的產業關係來說的話,其實台灣是比較偏向整個產業鏈的中上游,然後中國是下游組裝的這個部分,所以在疫情期間或是這幾年的期間,中國需要非常大量的這個組裝的上游零組件,大部分都從台灣過去,包括說像IC半導體,或者是說組裝完成的這個重要半成品。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就是台灣出口到中國的比重其實還在增加。」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台灣對大陸從過去的高峰,貿易依存度從30%、40%現在已經有相當幅度的下降。但是呢,雖然從數據上來看,台灣對大陸的市場依賴性很大,但是反過來講,在高科技產品這個角度上講,大陸對台灣的依附遠大於台灣對大陸的依附。 」

另外報告指出,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在2018年至2022年間的中間商品出口增長最多,分別為12.8%和10.4%,遠遠超過亞太市場的平均值5.9%。

這顯示了最近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亞洲的趨勢。不僅是西方跨國公司的需求,包括中國企業也在尋求在海外擴大生產基地。2023年,中國對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激增,目前是越南流入量最大的國家。

編輯/尚燕 採訪/常春 後製/Tony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