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鐵飯碗沒了 山東10萬事業編制轉為企業員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8月05日訊】山東省人社廳等10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通知,正式啟動省屬事業單位全面向企業轉變,估計將有超過10萬事業編制人員轉變為企業員工。民眾認為,這顯示出地方財政沒錢了。而事業單位究竟轉為民企還是國企?會有哪些問題?來看專家分析。

山東省最近正式啟動省屬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的全面改革,號稱是要徹底解決原事業人員去留與身分問題,同時減輕財政負擔。預計將有超過10萬事業編制人員轉變為企業員工。

所謂的「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由國家機關或者其它組織利用國有資產創辦的單位,其中的工作人員屬於「事業編制」。

山東曾在2015年發文,將省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而這次則是要求「全面」轉制。

不少微博網友評論說:「考編考公大省,鐵飯碗碎了」;「為什麼要這麼幹?原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字:錢!地方財政現在的壓力越來越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省屬都這樣了,市屬縣屬還遠嗎?」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因為事業單位原來就是吃財政的,是政府的固定的財政收入來負責的。但是現在地方政府普遍的就是入不敷出,財政赤字。現在把這些轉到企業之中,等於是讓企業來養活這些人。」

山東省稱,藉由將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原工作人員將從省編辦的實名制名單中剔除,與新成立的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成為企業員工。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分析,在西方民主體制裡,政府再造的過程中,把一些可以給市場生產的東西交給市場去做,而政府不用包山包海。但在中國以央企、國企為主的體制中就另有蹊蹺的情形。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這種另有蹊蹺的情形就是,似乎中國大陸在目前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又回到了一條老路,也就是公有體制跟民營體制之間究竟怎麼樣分配的問題。它究竟在體制上面有沒有改變,如果不是體制上面改變的話,那可能就是只是在解決類似地方財政的問題。」

事業單位究竟轉為民企還是國企?一個具體的案例是「山東省醫藥工業設計院」直接轉制國有企業,由「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擔任轉制後國企出資人,該集團有限公司是1992年底由山東省商業廳整建制轉體組建而成的國有企業。

謝田:「(轉制)當然應該是國企啊,或者公有企業,反正是國家擁有的,這樣可以直接轉過去。但是企業養了這麼多閒人的話呢,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負擔,可能到時候富不起來,富不起來的話企業也得破產。所以這個只是說中共它跟其它正常的政府不一樣,它同時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商業企業。這樣它可以用行政命令把這些在職的行政人員編到企業下面去,但企業又沒辦法拒絕。」

孫國祥副教授分析,如果大量事業單位轉制成民企,又牽涉到中共體制裡對於生產事業的整體考量,非常複雜。此外還會出現裁員。

孫國祥:「通常民營單位就是以盈利為主的,按照傳統在這個市場主義或者是資本主義社會,通常這種轉型就一定會有裁員。換言之這種情形可能減少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是會增加中國大陸的失業率。根據這篇新聞報導的部分,其實之所以會進行這個活動就是要自負盈虧,所以這個如果要自負盈虧的話就代表未來一定會產生更多的失業的情況。」

轉制對原事業編制人員會產生一系列影響,包括身份問題、待遇問題等。目前中國經濟持續下行,連國企都撐不下去,進行裁員。最近,曾讓十多家瀕臨破產的國企起死回生的陝西千億民企巨頭東嶺集團也宣告破產。事業人員轉制後的福利和待遇能否得到保障,還需繼續觀察。

編輯/尚燕 採訪/易如 後製/王明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