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全會7月18日結束,中共政治局常委7月25日緊接著開會,中共政治局7月30日又開會。中共高層會議雖然頻繁召開,卻沒有拿出解決當前諸多難題的真正辦法。三中全會僅有改革之名、沒有改革之實。中共官喉新華社透露的數字表明,三中全會《決定》草稿徵求到的大多數意見被忽略,黨內分歧已掩蓋不住。
《決定》草稿被提了1,911條意見
7月21日,三中全會所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三中全會《決定》)公布。新華社還發布了習近平在三中全會上對《決定》所作的說明。
新華社提到,2024年5月7日,《決定》草稿下發黨內一定範圍徵求意見,包括「黨內老同志」和「各民主黨派」、還有「相關企業和專家學者」等;截至5月30日,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見1,911條,經研究後,作出了221處修改。
7月22日,新華社發出了三中全會《決定》如何誕生的文章,稱1,911條意見扣除重複意見後為1,756條,其中原則意見135條,具體修改意見1,621條,能吸收的儘量吸收,作出221處修改。
1,621條具體修改意見和135條原則意見,僅被吸收了221條,比例約為12.69%;其餘超過87%的意見都被忽略。三中全會《決定》起草組組長是習近平,副組長是王滬寧、蔡奇、丁薛祥,起草組總共70多人,他們沒有接受黨內外提出的大多數意見,而是一意孤行。即便是221處修改,也表明這70多人基本不懂行。
新華社稱,期間習近平3次主持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議、2次政治局會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這等於把習近平放在了刀口上,暗示習近平決定不接受大多數意見。
新華社還透露,7月15日上午,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三中全會上作了「說明」;與會人員分成10組討論,共提出修改意見205條;7月17日晚,習近平主持政治局常委會議,對決定稿作出25處修改;18日上午再次提交全會分組徵求意見,之後又作出2處修改。
參加三中全會的人對《決定(討論稿)》提出了205條意見,完全是黨內的意見,最終修改了27處,約占13.17%;其餘超過86%的意見再被忽略。這樣的三中全會《決定》在黨內、包括中央委員會內,同樣缺乏真正的共識。70多人搞了200多天,最終形成的《決定》並不能代表大多數意見。
無論怎麼玩文字遊戲,三中全會都是一場失敗的政治秀。「黨中央」一味與黨內大多數意見搞對立,不斷強調「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不准「妄議中央」。黨內各級官員對「黨中央」恐怕不僅是有微詞,而是意見很大。
三中全會《決定》的弦外音
7月18日發布的三中全會公報提及中共黨魁習近平只有6次,與二中全會公報的9次相比少了一半;但黨媒仍連番吹捧習近平、不斷自嗨。
7月16日三中全會召開當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吹捧習近平是「改革家」文章,之後被下架,但這並未影響黨媒繼續宣傳。7月31日,新華社仍在發布文章《總書記的改革論|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超過2.2萬字的三中全會《決定》共60條,實際都是空話、廢話,指導不了當下的具體工作,還把完成時間推到了5年之後。外界認為,這等於習近平準備四連任;此次會議雖然打著改革的旗號,卻沒有改革之實。
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對三中全會《決定》的「說明」提到,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這句話等於說,共產黨的獨裁制度已經「成熟」並「定型」,暗示不需要大的「改革」了。
「說明」隨後也稱,「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
按照中共的話語系統,這又等於說,「已有制度」不再需要大動,新領域的「改革」也不會有多少空間;黨內外大多數意見應該因此被忽略。中央委員會的大多數意見也被忽略,令黨內的分歧公開化,或者說「黨中央」與各級官員之間的分歧公開化。
「黨中央」試圖總結十八以來的功績,至多僅接受可能的某些「小改小革」;實際難以得到黨內的普遍認可。
「說明」還提到,目前「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
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在中共十八大時就存在,如今都未解決,反而更突出了;「黨中央」沒有功績,只有敗績;而且因為一系列錯誤決策,現在的問題還多了,包括「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中共正岌岌可危,黨內尋求改變的聲音開始增大,三中全會《決定》草稿徵求意見的過程可見一斑。「黨中央」不願接受變革,只是一味壓制,卻解決不了黨內的分歧。
路線鬥爭與權力鬥爭的交織
中共的路線鬥爭往往伴隨著權力鬥爭。中共二十大後,習陣營一家獨大,陸續掌握了高層關鍵位置和要害部門,但路線鬥爭並未停止。李克強猝死後,外界對中共的改革大致再無幻想。然而,隨著2023年秦剛、李尚福被消失、火箭軍被整肅,中國經濟每況愈下,並遭遇越來越多的外部圍堵,中共迅速自亂陣腳,路線鬥爭和新的權力鬥爭又浮出水面。
三中全會表面上是路線鬥爭,實際是權力鬥爭的前哨戰,因此才被嚴重推遲。習陣營知道路線鬥爭無法迴避,不得不重拾「改革開放」的大旗,卻不願真正接受改革。
重大變革往往伴隨著對過去某些做法的否定、甚至追責;真正的變革還可能伴隨著大面積換人、權力更迭,包括中共高層直至中共黨魁。誰輸掉這場路線鬥爭,誰就將在權力鬥爭中落敗;因此,「黨中央」對黨內外超過87%的意見不予採納;黨內中央委員會超過86%的意見也不予採納。
習近平對三中全會《決定》的「說明」提到,這「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再宣示」。
通過這場「再宣示」,「黨中央」自認攬過了「改革開放」的名號,實際在極力迴避被否定、追責的可能。
《決定》起草組、「黨中央」硬是不聽黨內外的大多數意見,並不能真正壓制住這些意見;《決定》的空洞文字並沒有結束這場路線鬥爭,黨內分歧變得公開化。
三中全會期間,習近平患病的傳聞不脛而走;儘管習本人露面,此類傳聞也未平息。越共總書記死在任上,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退選,引起了更多人的聯想,也給各種放風創造了條件。
秦剛沒有被處分,董軍沒有按例遞補中共軍委委員,傳聞也隨之而來。有的說董軍是彭麗媛的人,也有的說他攀上了山東籍老軍頭遲浩田等元老,還有的說他是苗華的人。這些傳聞應該基本在趁機攪局。2023年,類似的傳聞在北戴河休假後陸續傳出;2024年在北戴河休假前就開始了。
7月30日,湖南婁底新化縣再現北京四通橋彭立發式的抗議,有人在天橋上掛橫幅並用音響播放「要自由要民主」和反習口號,本人不知去向。
政治局失去治國理政功能
7月25日,中共政治局常委開會討論防汛抗洪救災,在北戴河休假前推責、敷衍了事。抗洪救災大概只是政治局常委會議的一個小議題,如何應對三中全會後的政治局勢才是大事。
政治局常委討論三中全會《決定》草稿開了3次會,政治局也開了2次會,但中共黨媒都未公開報導。之前的公開信息顯示,從2023年11月到三中全會前夕,中共政治局常委僅在2024年1月4日開過會,聽取五大班子的匯報。
三中全會期間,政治局常委還開會討論了提出的意見,估計分歧夠多、夠嚴重,但大多數仍未予採納。「黨中央」現在硬要求各級官員學習三中全會精神,大多數人真能認可嗎?
7月31日,中共中央機關召開學習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蔡奇傳達了習近平的指示,要求中央機關「提高政治站位」,學習三中全會精神能「走在前、作示範」。
7月30日的中共政治局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並審議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要求「持續精文簡會」和「精簡創建示範和達標活動」。第二天,中央機關就又被要求「作示範」。政治局會議如此兒戲,再怎麼研究經濟形勢,都顯得不靠譜。
一年前的2023年7月24日,中共政治局也曾開會研究經濟形勢;一年之後,「國內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問題依舊;會議仍空喊「擴大消費」、增加「服務消費」,和「穩就業」「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等。
政治局批「內卷式」惡性競爭,但中共對外傾銷採用的就是「內卷式」惡性競爭,所謂培育「新質生產力」同樣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
政治局成員不懂經濟,會後集體學習不學經濟,主題卻是邊海空防建設。新華社報導稱,「增進同有關國家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為邊海空防建設營造良好周邊環境。」這和中共目前四處挑釁的做法正好相反。
7月31日,新華社預報《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的文章《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當天,中共國防部長董軍在「八一」招待會上卻說要「政治建軍」。兩種說法南轅北轍。
中共高官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可以說一無是處,每天關注的主要是權力之爭。三中全會洩露了黨內的分歧,所謂的《決定》沒能為路線鬥爭、權力鬥爭畫上句號;北戴河休假之際,新一輪內鬥可能正準備開鑼。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